无人机维修:年入百万背后的机遇与挑战

“修理无人机年入百万”引发关注,经记者调查发现,无人机维修市场需求大但单纯修理利润有限,且维修有专业门槛并非能“速成”,入局该行业既有机遇也面临挑战,需综合考量自身条件与市场需求。

近日,“修理无人机年入百万”这一话题火上热搜,让无人机维修师这个新兴职业瞬间被镀上了一层耀眼的光环,引发了众多人的关注和好奇。修理无人机真的如此赚钱吗?当下是否还适合入局这个行业?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同走进无人机维修圈,探寻其中的真相。

市场需求旺盛,但单纯维修利润有限

在杭州百脑汇科技大厦的负一楼维修区,有一家无人机专修门店,店主曹辉的经历颇具代表性。2017年初,大疆发布起售价下探到3000多元的特别版“精灵3”无人机,使得无人机进一步普及,曹辉也借此契机,凭借修相机的手艺开始摸索修理无人机。

走进曹辉的档口,十多平方米的空间里摆满了操作台和陈列柜,上面密密麻麻地放着待维修的无人机,这些无人机有的是“缺胳膊少腿”,有的是电子元件出了问题。曹辉介绍,无人机的损坏大多是由飞手使用不当导致的,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碰撞坠落,也就是大家常说的“炸机”,而机器本身的质量问题较少。

客户选择第三方维修而非返回原厂维修,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时效优势,比如在拍摄“血月”天象时,有机主的三台无人机撞树受损,因次日还有其他拍摄任务,要求修理速度一定要快,而返厂维修至少需要一周,而曹辉的门店一两天就能修好。二是价格优势,曹辉表示做维修要讲良心和诚信,能修则修,迫不得已才换件,尽量为客户节约成本。

曹辉的门店目前三位师傅一个月可以修150台左右的无人机,而且客户越来越多。8年前他刚推出无人机修理业务时,一个月仅能接到四五十单。随着各厂商在2020年后陆续发布千元价位的无人机,设备保有量持续走高,曹辉果断收了两名学徒,提高门店接待量,还打算继续扩张经营面积,推出大型商用无人机修理业务。

不过,针对网上修无人机年入百万的说法,曹辉坦言,单纯维修消费级无人机的利润空间有限,营收可观的同行往往同时开展销售、培训等配套业务。

无人机维修有专业门槛,并非能“速成”

在人社部等多部门2020年公布的新职业中,有无人机装调检修工,该职业也被纳入国家职业技能认证体系。在杭州,有的无人机培训学校已经开设了无人机维修课程,比如杭州西湖区一家无人机培训学校正在招收“无人机装调检修工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培训”学员,培训时长为4天,课程费用为2380元,从9月开始每个月都有这样的课程。

随着低空经济火热发展,无人机持有量逐年上升,维修需求也在增长,提供无人机维修服务的机构也有所增加,尤其是针对消费级无人机的维修。杭州一家涉及无人机业务的科技公司从2015年开始提供无人机维修服务,起初以消费级无人机为主,后来因行业竞争者增多,开始承接行业级无人机的维修,服务对象多为测绘院、设计院等企事业单位。

该公司目前有3 – 5名无人机维修人员,每人日均可修1 – 2架无人机,高峰时一年可以维修1000多架行业级无人机。但行业级无人机的维修门槛相对较高,因为涉及专业负载挂载、传感器等,结构更复杂,对于维修人员的要求也更高,维修费用也较高,平均客单价约2000元,部分复杂的维修订单可达上万元。

该公司去年开始提供无人机维修教学服务,一般有电子基础的人学习1 – 2个月可以上手,但要具备独立维修的能力需要更长时间。现在有些无人机培训机构推出维修培训课程,但有的以拿证为目的,培训时间只有短短数天,可能只能学到皮毛。真正要学会维修无人机,要通过“学徒式”的实践和一定的实操,短时间是不大现实的。

嘉兴天旭航空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昱彤表示,从事无人机维修需要一定的专业门槛,比如要掌握理工类知识,会基础的机械原理,电路板组件的焊接和组装等。目前无人机维修市场规模不算太大,大部分航拍无人机都会进行返厂检修,只有少部分超出保修期等情况会选择第三方维修。浙江专门从事无人机维修的公司很少,只做维修的利润并不高,一般会同时提供销售、维修、培训等多种服务。

行业前景与入局思考

从市场需求来看,随着无人机的广泛应用,无论是消费级还是行业级无人机,保有量都在不断增加,这意味着无人机维修的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特别是在一些专业领域,如测绘、农业、影视拍摄等,行业级无人机的使用越来越频繁,一旦出现故障,对维修的时效性和专业性要求都很高,这为专业的无人机维修服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然而,要在这个行业取得成功并非易事。一方面,单纯依靠维修消费级无人机,利润空间有限,需要拓展相关的配套业务,如销售、培训等,以提高整体的营收。另一方面,无人机维修具有一定的专业门槛,需要维修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短期的培训很难达到独立维修的水平,需要通过长期的实践和积累。

对于想要入局无人机维修行业的人来说,需要综合考虑自身的条件和市场的需求。如果有相关的电子、机械等专业背景,并且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实践,掌握专业的维修技能,同时结合销售、培训等多元化的业务模式,那么在这个行业中还是有很大的发展机会的。但如果只是看到了年入百万的光环,而没有充分认识到行业的挑战和自身的能力,盲目入局,可能会面临诸多困难和挫折。

“修理无人机年入百万”虽然有一定的吸引力,但背后既有市场需求带来的机遇,也有专业门槛和竞争带来的挑战。在决定是否入局这个行业时,需要理性分析,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在这个新兴的领域中取得成功。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