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佛山今年截至7月24日累计报告超4000例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规模远超以往,原因包括全球流行强度高、病毒输入后本地循环、适宜气候及高传播效率的印度洋型病毒;该病通过伊蚊传播,被叮咬不一定感染,典型症状关节痛并非人人都有且持续时间不一,气温25 – 28℃最宜伊蚊繁殖,无病例地区也需一般性防护,集体点蚊香灭蚊有一定效果,需科学防控守护公众健康。

一、佛山疫情:规模为何远超以往?
截至7月24日,广东省佛山市5个区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超4000例。我国虽早在2008年就首次发现输入性病例,且2010年、2019年等也有输入病例引起的本地传播疫情,但规模都较小。今年佛山疫情规模为何如此之大?
专家指出,多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这一结果。从全球环境来看,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发出警报,目前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发现基孔肯雅病毒传播情况。今年该病毒在国际上大流行,而我国存在传播媒介——伊蚊,病毒输入后进入本地循环,造成本地疫情小规模暴发。并且,今年的气候特别适合蚊虫孳生,蚊虫密度较高。此次输入的病毒是印度洋流行株,这种类型的病毒特别容易被伊蚊传播,传播效率极高。诸多因素叠加,使得这次疫情超过了历史上几次小的暴发流行。世界卫生组织根据全球基孔肯雅热暴发流行的总体形势做出判断,目前疫情规模与10年前印度洋的基孔肯雅热大暴发相似,若到流行季结束,有可能超过当年水平。
二、传播机制:被叮咬一定会感染吗?
基孔肯雅热通过媒介伊蚊传播,伊蚊俗称花斑蚊。很多人疑惑,被带有病毒的伊蚊叮咬后是否一定会感染?专家解释,携带病毒的蚊虫叮人后,人会被感染,病毒在人体内大量繁殖发育,当病毒达到一定量释放到循环系统时,器官开始反应,大约1 – 2天人就会发病,出现发热、出疹或关节痛等症状。从发病到第六天以及发病的前一天,被蚊虫叮咬后,病毒会在蚊虫体内中肠大量繁殖,达到很高量时释放到循环系统,再进入唾液腺,此时蚊虫叮人就可继续传播,如此循环,使得社区里病人增多。但这并不意味着被携带病毒的伊蚊叮咬就必然感染,只是存在感染风险。
三、症状表现:关节痛会持续多久?
基孔肯雅热名称源于非洲坦桑尼亚,原意是“弯腰驼背”,形容患者因剧烈关节疼痛而被迫蜷缩身体的姿态,关节疼痛是其最典型的临床症状,也是与其他蚊媒传染病如登革热等在症状上最大的区别。那么,感染基孔肯雅热后关节痛会持续多久,是否每个人都会发生?
专家表示,约百分之二三十的人感染后会出现关节痛症状,大多数人的关节痛可能是短期的,几周到几个月后症状逐渐消失。但有百分之几的人症状会超过半年甚至一年,甚至会造成一些后遗症,如劳动力下降、关节活动障碍等。不过,并非所有感染者都会出现关节痛症状。
四、温度影响:气温越高伊蚊越活跃?
我国此前报告的基孔肯雅热输入病例和本地小规模流行大多发生在广东等亚热带气候地区,正值三伏天,多地持续高温。人们不禁会问,气温越高,伊蚊是否就会越活跃,传播效率是否越高?
专家指出,蚊虫一般春季开始出现,夏季到秋季是繁殖高峰期,但并非温度越高蚊虫就越多。实际上,蚊虫最适合的温度一般在25℃ – 28℃之间,如果气温超过33℃,甚至35℃,蚊虫密度并非最高。由于昼夜温差,晚上往往比较适合蚊虫活动。伊蚊虽被称为白天活动的蚊虫,但它活跃的叮咬高峰时段是7时到9时和17时到19时,目前广东佛山喷洒药物消灭成蚊也是在这个最佳时段。
五、防护策略:无病例地区要防护吗?
夏天是蚊子繁殖的季节,伊蚊在我国广泛存在,很多人担心自己所在区域是否会出现携带病毒的伊蚊,没有出现确诊病例的地区是否需要加强防护?
专家表示,从全国大多数地区来讲,已进入蚊媒的快速生长和快速扩散时期,这个季节一定要加强防蚊灭蚊,保护自身安全。没有疫情的地区,一般性防护即可,不必过度担心。而有流行病例的地区要加强灭蚊和个人防护,特别是在临近病例的这些区域,要特别注意,做好有组织的灭蚊、防蚊和群众参与的防蚊灭蚊行动。
六、灭蚊方法:集体点蚊香真的有用?
“顺德一村通知全村准时在家点蚊香”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全村一起点蚊香是否比正常灭蚊效果更好?专家表示,这种做法确实有效,值得推广。一般在一个地区灭成蚊用超低容量喷雾时,蚊子接触到喷雾,在未死亡之前可能会逃逸,逃逸时若找到房子就会进入。而大家都在房内点蚊香,一方面若房内有蚊虫,它会被赶出去,另一方面可避免室外的蚊虫进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灭蚊效果,对防控基孔肯雅热起到积极作用。
基孔肯雅热在佛山的爆发为我们敲响了警钟。面对这种通过伊蚊传播的疾病,我们需要充分了解其传播机制、症状特点以及影响因素,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无论是疫情高发地区还是暂无病例的地区,都应重视防蚊灭蚊工作,从个人防护到社区行动,共同构建起抵御基孔肯雅热的坚固防线,守护公众的健康安全。同时,持续关注疫情动态,加强科学研究,不断优化防控策略,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公共卫生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