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川大博物馆:西南文化的立体百科全书与活态传承高地

四川大学博物馆作为我国西南地区首家、综合性大学首座且拥有111年历史的国家一级博物馆,馆藏8万余件特色文物与百万件动植物标本,见证三星堆首次科考等历史,是西南“百科全书”式文化基因库,通过三大打卡理由展现多元文化魅力,开展丰富研学活动实现活态传承,肩负守护与创新使命,以多元方式向世界讲述巴蜀故事,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一、百年学府孕育的文化基因库

在成都锦江河畔的四川大学校园内,一座红墙黛瓦的建筑静静矗立了111年。这里是国家一级博物馆,是我国西南地区第一家博物馆,也是中国第一座综合性大学博物馆——四川大学博物馆。当我们推开这扇承载着世纪记忆的大门,仿佛打开了一部用文物与标本写就的西南”百科全书”。

这座博物馆的珍贵不仅在于其8万余件特色文物和百万件珍稀动植物标本的庞大馆藏,更在于它见证了中国现代考古学与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历程。1934年,其前身华西协合大学古物博物馆在广汉月亮湾开启的三星堆首次科学发掘,柯达相机、手铲等考古工具与泛黄的老照片、发掘日记共同诉说着那段开创性的历史。这些珍贵的历史档案,让参观者得以窥见中国考古学从田野探索到科学发掘的最初足迹。

二、穿越时空的文化现场

走进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三星堆考古探沟的复原场景。那些看似简陋的考古工具——柯达相机、绘图工具、手铲和锄头,却是当年开启古蜀文明研究大门的”钥匙”。玻璃展柜中陈列的发掘费用清单、日记和简报,每一件都是珍贵的历史文献,记录着中国考古学先驱们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

在西南人文展厅,一组上世纪30年代的”春乐图”皮影戏班全套影箱格外引人注目。这些精美的皮影、制作工具和唱本,生动再现了老成都茶馆里”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的市井文化场景。而藏族的唐卡、纳西族的东巴文长卷等民族文物,则像一幅幅绚丽的画卷,展现着西南地区多民族文化的多元共生。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那套鲜红的元代彝族武士铠甲,野牛皮制成的坚韧甲胄上,盾牌和头盔上清晰的刀剑痕迹,无声地诉说着彝族儿女骁勇善战的历史故事。

在自然标本区,一个多彩的”动植物王国”令人惊叹。国宝大熊猫、川金丝猴等蜀中精灵栩栩如生,野外灭绝的华南虎、中华鲟等珍稀物种标本保存完好,以杜鹃花为代表的特色植物标本更是精美绝伦。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标本相当部分都是川大生物系师生实习采集而来,每一件都凝聚着几代学者的学术心血。

三、活态传承的文化课堂

这座百年博物馆并未沉睡在历史的尘埃中,而是以鲜活的方式融入当代生活。今年暑假,博物馆特别策划了”小小考古学家””小小生物学家”和”古典国风”系列研学活动,让静态的展品转化为可触可感的文化体验。

在”小小考古学家”工作坊里,孩子们可以亲手使用仿制考古工具,在模拟探方中进行”发掘”体验;在”小小生物学家”实验室中,显微镜下的标本观察让自然科学变得生动有趣;而”古典国风”系列活动则通过传统服饰体验、古乐欣赏等形式,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

博物馆的教育专员介绍,这些活动设计充分考虑了不同年龄段观众的需求,既有适合儿童的互动体验,也有面向青少年的学术启蒙,更有满足成人深度文化需求的专题讲座。通过”展览+体验+研学”的立体化呈现方式,博物馆真正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学术与大众的文化桥梁。

四、守护与创新的世纪使命

作为西南地区重要的文化地标,四川大学博物馆承载着特殊的历史使命。它不仅是文物标本的收藏展示机构,更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平台。博物馆与四川大学各院系紧密合作,在考古学、民族学、生物学等领域产出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

在数字化时代,博物馆也积极探索创新。通过三维扫描技术,珍贵文物得以数字化保存;线上展览让全球观众都能领略巴蜀文化的魅力;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让历史场景得以生动再现。这些创新实践,既保护了珍贵的文化遗产,又拓展了文化传播的边界。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这座百年博物馆正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学术价值,向世界讲述着巴蜀大地的故事。从三星堆的神秘青铜到彝族武士的英勇铠甲,从大熊猫的自然栖息到皮影戏的市井烟火,四川大学博物馆就像一部立体的西南百科全书,等待着每一位来访者去阅读、去发现、去感悟。

当夕阳的余晖洒在博物馆的红墙上,那些静静陈列的文物仿佛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在川大博物馆这座文化殿堂里,续写着西南文明的当代篇章。这里不仅是学者研究学术的宝库,更是大众感受文化魅力的殿堂,见证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