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游游客滞留服务区6小时:揭开旅游行业深层乱象与解决之道

云南130余名游客报私人订制高端团被甩服务区6小时,系旅行社未支付司机费用致其停运,此事暴露旅游行业供应链漏洞,虽相关部门及时介入处理,但类似事件频发,需建立长效机制解决。

2025年7月30日下午,云南某高速路服务区出现了令人揪心的一幕:130多名游客被滞留在此长达六个多小时,从下午一直到晚上九点半。这本应是一次愉快的私人订制高端之旅,却因旅行社与司机的费用纠纷,让游客的美好期待化为泡影。

一、高端团变“滞留团”:事件始末与矛盾焦点

这批游客报的是人均三四千元的私人订制高端团,机票和酒店费用自理,他们以为支付这笔费用后,旅行团能负责大巴运输和景区门票,让自己享受不购物的轻松旅行。然而,涉事旅行社(名称未公开)未向大巴司机支付费用,导致四辆大巴车的司机停运,将游客遗弃在服务区。

从游客角度看,他们已经支付了费用,理应享受相应的服务,却被无情地甩在服务区;从司机角度看,没拿到钱自然不愿意开车,双方似乎都有各自的理由。但这一事件背后,暴露出的是旅游行业供应链的严重漏洞。旅行社与地接社、运输公司之间责任脱节,相互扯皮、互相扣款的情况时有发生。

组织方称已提前支付旅行社30余万元全款,按照《旅游法》第35条关于合同履约的规定,旅行社应提供对应的服务。然而,旅行社却不把钱给司机,这涉嫌挪用游客支付款项。这就好比房子的资金不监管,就容易跑到莫名其妙的地方去,最终损害的是消费者的利益。

二、部门介入与初步处理:危机化解与责任追究

好在昆明文旅的反应及时且合适。在滞留6小时后,昆明文旅局、公安、运管部门介入协调,当晚将游客转移至酒店,保障了游客的基本权益。之后,文旅局对旅行社立案调查,后续将公示处罚结果;交管部门认定司机“甩团行为极端”,将依法处罚。旅行社初步同意赔付游客10万元(一共,不是每人,算下来每个人700多)。

但这一事件并非个例。今年4月份,在张家界也发生了类似情况,160名老人报旅行团被扔湖北某服务区。经调查,涉事旅游团由广西飞扬旅游有限公司北海分公司组团,行程共12天,分5段行程,其中湖南、湖北行程由湖北荆州罗某交由湖南(张家界)神洲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覃某操作。期间因罗某拖欠团款,车队因油费不足两次停运,在湖北某服务区行程中断。经当地公安机关调解后,罗某仍未履行支付承诺,最终自行调车转移游客。这充分说明旅行行业普遍存在层层转包、资金不到位等问题,而且企业主体往往在其他地方,当地难以立刻处理。

三、行业反思:游客擦亮眼睛并非解决之道

通报中让游客在报团时擦亮眼睛,选“资质全、信誉好”的旅行社,这一建议看似合理,实则存在诸多问题。旅行社能营业,就默认资质全,这本应是市场监管的责任,而非游客的责任。游客很难知道具体需要什么样的资质,而且家家旅行社的广告都说自己信誉好,又没有行业白名单,消费者根本无法判断哪家信誉是真的好。所以,真要解决问题,不能仅仅依靠游客擦亮眼睛。

四、解决之道:建立长效机制迫在眉睫

要彻底根除类似情况,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建立第三方托管账户。就像房地产行业一样,设立第三方托管,服务完成才能拿到全款,从而确保游客预付费用专款专用,避免挪用。或许有人会说,这样旅行社资金会吃紧,但如果没有这垫资的底气,就不应该从事这一行业。让消费者选择“资质全、信誉好的旅行社”,增加一个资金雄厚的保障,也是合理的。

第二,严肃处理涉事旅行社。当前很多旅行社只是空壳,处罚后换个法人、换个主体,又能继续开起来。要真正斩草除根,就要落实到背后的老板,要么建立行业准入制度,要么建立行业黑名单。类似情况屡屡发生,说明现有的处罚力度还不够,必须加大重拳打击的力度。

第三,加快反应速度。此次事件中,游客滞留服务区六个多小时,存在重大安全风险,尤其是有老人和小孩。虽然相关部门很快介入,但仍花费了较长时间才将游客转移走。这涉及文旅、公安、运管的联动机制,应急响应速度有待加强。未来能否将转移时间缩短至三小时,是值得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云南游游客滞留服务区6小时这一事件,为我们敲响了旅游行业的警钟。它不仅损害了游客的权益,也影响了旅游行业的形象。只有建立长效机制,从资金监管、责任追究和应急响应等方面入手,才能彻底解决旅游行业的乱象,让游客能够安心享受旅行的美好。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