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八一”建军节期间,陕西西安、山西太原、湖北安陆等多地通过双拥共建活动、沉浸式国防教育思政课、红色旧址群开放等形式,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晨光漫过秦岭褶皱,将西安华清宫的飞檐染成金红。吴思嫚站在华清宫广场的汉白玉阶前,手指轻轻抚过胸前的红领巾。今天是”八一”建军节,她特意穿了洗得发白的校服——那是奶奶生前亲手缝补的,”奶奶说,这是她当纺织女工时最珍贵的’军绿’,要穿给解放军叔叔看。”
当童声撞进历史的回响
上午九点,华清宫的石榴树下落了一地胭脂色的花苞。《歌唱祖国》的前奏刚起,吴思嫚就跟着哼起来。她是学校”小红领巾宣讲团”的成员,昨天特意查了资料:”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就在这里的兵谏亭,用一场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拉开了序幕。”台下,她的同学小宇攥着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着《西安事变史实》里的细节——这孩子昨天缠着爷爷讲了半宿当年故事,老人翻出压箱底的旧报纸,泛黄的纸页间还夹着半枚褪色的”八一”纪念章。
“同学们看这里!”讲解员的手指向广场东侧的浮雕墙。青铜铸就的战士们正扛着步枪冲锋,衣襟被炮火撕开,却依然挺直脊梁。吴思嫚注意到,最右边那个战士的脸,和课本里《狼牙山五壮士》插图上的小战士有几分相似。”那是虚构的吗?”她举手提问。讲解员笑了:”不,这是综合了上百位抗战老兵的相貌特征创作的。你看他的军装补丁,和你们校服上的补丁是不是很像?”孩子们哄笑起来,小宇却突然红了眼眶——他想起奶奶常说的,当年太爷爷参军时,家里只有一件打满补丁的粗布衫,”他说,补丁是军人的勋章。”
音乐声渐强,《映山红》的旋律裹着山风飘来。不知谁起了头,全场自发合唱。吴思嫚看见,坐在第一排的老兵王爷爷摘下了帽子,布满皱纹的头顶在阳光下闪着光。他是西安警备区的退休干部,今天特意穿上了当年的旧军装,肩章虽然褪色,却洗得发白。”当年我们就是唱着这些歌,扛着枪冲上去的。”他后来对记者说,”现在的孩子,眼睛里有光。”
文物会说话,旧址成课堂
太原市杏花岭区的社区广场,上午十点的阳光正烈。78岁的老兵李建国家里,一台老式留声机突然转动,黑胶唱片上刻着的”1948·太原战役”几个字泛着包浆的光。”这是我在战场上捡到的,当时它在牺牲的战友怀里。”老人的声音有些发颤,”他说,等打完仗,要把胜利的消息唱给家乡的人听。”
今天的社区广场不是舞台,而是一堂流动的思政课。革命文物从博物馆”走”了出来:锈迹斑斑的军用水壶、打了17个补丁的军大衣、刻着”为人民服务”的搪瓷缸,每一件都带着岁月的温度。讲解员小张举着一盏煤油灯:”这是1949年解放军进入太原城时用的,灯芯已经烧得只剩一截,但就是靠着它,战士们在巷战里摸黑找到了敌人的指挥部。”围观的孩子们挤上来,踮着脚看灯座上的弹痕,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突然问:”阿姨,那时候没有电灯,他们怎么看书呀?”
“他们用月光,用火把,用敌人的探照灯。”李建国接过话头,从怀里掏出一本泛黄的笔记本,”这是我当年的笔记,字都是用炭笔写的,有时候没纸,就写在烟盒上。”他翻到某一页,上面歪歪扭扭写着:”今天攻占了3号碉堡,班长牺牲了。他说,要让我们这些小娃娃,都能上学读书。”广场突然安静下来,只有风掀起笔记本的纸页,发出沙沙的响声。
情景朗诵《烽火岁月》在社区礼堂上演。演员们穿着复制的旧军装,用带着山西口音的普通话演绎着:”同志,帮我看看家书””班长,阵地守住了!””娘,等打完仗,我就回家给您种棉花……”台下的年轻人红了眼眶,有位穿白衬衫的小伙子悄悄抹眼泪——他是社区刚入职的社工,昨天特意去档案馆查了本地的解放史料,”原来我家隔壁的老房子,曾经是解放军的临时指挥部。”
旧址新生,山河记得答案
湖北安陆的钱冲古银杏生态旅游区,晨雾还未散尽。102岁的陈奶奶坐着轮椅,在孙女的推动下走进新开放的红色旧址群。院门口的老银杏树下,立着一块石碑,刻着”李先念同志旧居”几个鎏金大字。”奶奶,这就是当年太爷爷指挥战斗的地方。”孙女小芸指着屋内的土炕、煤油灯、行军地图,”您不是总说,太爷爷的军大衣是用您织的土布做的吗?”
旧址群里,每一块青砖都经过精心修复,却保留着原有的裂痕;每一件陈列品都标注着详细的年代和故事:缺了口的搪瓷缸是卫生员的药碗,磨破的草鞋是侦察兵的”战靴”,墙上那幅用红漆写的标语”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虽然褪色,却依然笔锋遒劲。游客时星蹲在留言本前,看着女儿用铅笔歪歪扭扭写的”谢谢解放军叔叔”,眼眶发热。她昨天特意翻出爷爷的老照片——那是1953年,爷爷作为村代表去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和一位穿军装的叔叔合影。”爷爷说,那位叔叔就是当年在钱冲救过全村人的解放军。”
中午时分,旧址群的银杏树下坐满了游客。有背着相机的摄影爱好者,有带着孩子的家庭,还有穿着迷彩服的退伍军人。来自武汉的大学生小林举着手机拍个不停:”我要把这些发在班级群里,告诉同学们,历史不是课本上的文字,是会呼吸的老房子,是能触摸的旧军装,是我们脚下的每一寸土地。”
暮色渐浓时,西安华清宫的晚霞把天空染成橘红。吴思嫚和同学们收拾宣讲道具,王爷爷走过来,从军装口袋里掏出一颗水果糖:”丫头,这糖是我当年在战场上攒的,本来想等胜利了给妹妹,后来妹妹没等到,就一直留着。”他把糖塞进吴思嫚手里,”现在,给你。”
糖纸在夕阳下泛着暖黄的光,吴思嫚突然明白:所谓传承,从来不是简单的重复。它是老兵的军装上洗不净的硝烟味,是旧址群里擦得发亮的铜灯盏,是孩子们眼里闪烁的星光,是每一代人用自己的方式,把”八一”的故事讲给下一代听。
此刻,全中国的城市乡村,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有人在军营里擦拭钢枪,有人在纪念馆里擦拭展柜,有人在社区广场跳起拥军秧歌,有人在教室里朗读红色家书。这些看似不同的场景,却共同编织成一条红色的纽带——它连接着1927年的南昌城头,连接着1936年的西安事变,连接着1948年的太原战役,也连接着2025年的今天。
八月一日,从来不是一个普通的日子。它是历史的刻度,是精神的灯塔,是无数人用青春和热血写就的答案:什么是信仰?什么是忠诚?什么是家国情怀?
而我们,正在用行动回答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