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逐水草”到”护湖歌”:三江源的蜕变,写满美丽中国的生态答卷

文章报道我国国家公园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以三江源等首批国家公园为例,通过生态修复(植被恢复、野生动物增长、牧民增收)、制度创新(管理机制、社区参与、科技赋能)等举措,为美丽中国建设擦亮生态”名片”。

七月的三江源,雪山在晨雾中若隐若现,冰川融水叮咚汇入湖泊,成群的藏羚羊在草甸上跃动,远处的经幡在风中舒展——这不是纪录片里的镜头,而是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四年后,真实发生的生态图景。

7月31日,国家林草局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一组数据,让”国家公园”这个生态关键词再次刷屏:自2021年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以来,我国国家公园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其中,三江源国家公园通过系统保护,让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生态系统重焕生机,”千湖美景”再现,野生动物数量大幅增长,牧民年均增收超1.5万元,用生态之变托举起”美丽中国”的生动注脚。

从”生态伤疤”到”千湖画卷”:三江源的生态逆袭

三江源,被称为”中华水塔”,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曾因过度放牧、盗猎、气候变化等因素,面临冰川退缩、草甸退化、湖泊萎缩的危机。20世纪90年代,这里的草地植被盖度不足30%,藏羚羊数量锐减至不足2万只,许多湖泊干涸,”千湖之源”一度只剩”百湖之痛”。

2021年10月,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成为我国首批国家公园之一。四年间,这里的生态修复按下”加速键”:通过实施退牧还草、黑土滩治理、鼠害防控等工程,草地植被盖度从试点前的不足30%提升至82%,较2015年提高了8.6个百分点;曾经干涸的湖泊重新蓄满,新增湖泊500多个,”千湖美景”重现;藏羚羊数量回升至7万多只,雪豹、白唇鹿等旗舰物种的监测频次从”偶尔拍到”变为”常态可见”。

在曲麻莱县麻多乡,牧民索南多杰指着远处连片的湖泊说:”以前夏天水少,牛羊没草吃,冬天雪大了又没水喝。现在湖多了,草绿了,藏羚羊也回来了,我们的日子跟着好了。”他的账本里,除了放牧收入,还多了生态管护员的补贴——作为国家公园的”生态卫士”,他每月能领到1800元的管护费,加上草原奖补,全家年收入超过8万元,比十年前翻了两番。

从”单一保护”到”系统共生”:国家公园的制度创新

三江源的蜕变,背后是国家公园体制的深层变革。与传统保护区不同,国家公园强调”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保护”,更注重”人-自然-发展”的协同共生。

在管理机制上,三江源国家公园建立了”管理局-管理分局-保护站”三级管理体系,整合了原林业、环保、水利等部门的13项职能,实现”一块牌子、一套人马、统一管理”。这种”垂直管理”模式,打破了过去”九龙治水”的困局,让生态保护指令更畅通、行动更高效。

在社区参与上,国家公园创新推出”生态管护员+牧民合作社”模式。目前,三江源已有1.7万名牧民成为生态管护员,占园区牧民总数的60%以上。他们既是草原的使用者,也是生态的保护者,通过参与巡护、监测、垃圾分类等工作,实现了”保护中受益、受益中保护”。在杂多县昂赛乡,牧民次成成立的”雪豹观察合作社”,通过拍摄雪豹视频、接待生态游客,年增收超20万元,还带动了当地民宿、餐饮等产业的发展。

在科技赋能上,三江源国家公园构建了”空天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卫星遥感实时追踪冰川消融、草场变化;无人机巡检覆盖重点生态区域;地面传感器实时采集土壤湿度、植被指数等数据。这些数据通过智慧管理平台汇总分析,为生态修复提供精准依据。2024年,平台监测到三江源地区平均气温较2015年上升1.2℃,但通过人工干预,草甸退化速度减缓了40%,用科技为生态保护装上”智慧大脑”。

从”三江源样本”到”国家公园群”:美丽中国的生态拼图

三江源的成效,是我国国家公园建设的缩影。首批设立的5个国家公园,各有特色却殊途同归:

  • 大熊猫国家公园串联起四川、陕西、甘肃的67个自然保护地,将大熊猫栖息地连成一片,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从2015年的1864只增至2024年的2200多只;
  •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建立了”天地空”监测网络,东北虎、东北豹种群数量分别从2015年的27只、42只增至2024年的55只、68只;
  •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通过生态移民、小水电退出,修复了1200多公顷受损雨林,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从2015年的7只增至2024年的16只;
  • 武夷山国家公园创新”生态茶园”模式,引导茶农采用有机种植,茶叶品质提升30%,茶农收入增长25%,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

这些数据的背后,是国家公园建设从”试点探索”到”体系成型”的跨越。正如国家林草局相关负责人所说:”国家公园不是简单的‘圈地保护’,而是通过制度创新、科技支撑、社区参与,构建起‘生态保护-民生改善-绿色发展’的良性循环,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结语:生态兴则文明兴,国家公园里的大国担当

从三江源的”千湖美景”到东北虎豹的”林海雪原”,从海南雨林的”空中花园”到武夷山茶园的”生态画卷”,国家公园用四年时间,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生态答卷。这些成果不仅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更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生态智慧与大国担当。

正如一位在三江源拍摄生态纪录片的导演所说:”这里的变化,不是简单的‘环境变好了’,而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和谐了——牧民不再与野生动物‘抢地盘’,游客来得多了但草甸没被踩坏,湖泊变多了但用水更节约了。这才是‘美丽中国’最动人的模样。”

当国家公园的标识在雪山下、森林里、草原上愈发清晰,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个生态保护区的崛起,更是一个文明古国对”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深刻诠释。未来,随着更多国家公园的设立和建设,中国的生态版图必将更加壮美,”美丽中国”的名片也将更加闪亮。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