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录取通知书到”炖蘑菇食材”:吉林农大的”菌物魔法”,藏着高校创新的温度

文章报道吉林农业大学推出可食用录取通知书(附菌物学李玉院士团队研发的菌物纸张),学生用其制作小鸡炖蘑菇,校方回应称可食用但不建议,建议留作纪念,体现高校科研与生活的创新结合。

八月的社交平台上,一条”用吉林农业大学录取通知书做小鸡炖蘑菇”的视频突然火了。视频里,一名大学生举着一张印着”吉林农业大学”校徽的纸张,笑着说:”这是学校发的录取通知书,今天用它来炖蘑菇,应该比普通纸香吧?”评论区瞬间被”高校脑洞””可食用录取通知书”等话题刷屏——这场由录取通知书引发的”美食实验”,不仅让全国考生看到了高校的”创新力”,更揭开了菌物学研究背后的”烟火气”。

一张会”吃”的录取通知书:菌物学的”跨界浪漫”

故事的主角,是吉林农业大学今年推出的”可食用录取通知书”。与传统纸质通知书不同,这张通知书的核心亮点在于其附带的”菌物纸张”——由该校菌物学李玉院士团队研发的”食用级菌丝纸”。

“这不是普通的纸。”李玉院士团队成员、农学院副教授王浩解释道,”我们利用香菇、平菇等食用菌的菌丝体,通过特殊工艺制成纸张。这种纸不仅保留了菌丝的营养成分(如多糖、氨基酸),还具备可降解、无添加的特性,理论上可以直接接触食物。”

据了解,这种”菌物纸张”的研发历时两年,最初是为了替代传统包装材料。”很多食品包装含有塑料或化学涂层,我们想用更天然的菌物材料解决这个问题。”王浩说,”后来想到,录取通知书是学生与学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如果用菌物纸制作,既能传递环保理念,又能让学生感受到农业科技的魅力。”

于是,今年吉林农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设计成了”双结构”:外层是普通铜版纸印刷的校徽、录取信息,内层则是一张巴掌大的菌物纸,边缘压印着”菌物学李玉院士团队研发”的字样。校方明确说明:”通知书主体不可食用,但附带的菌物纸可食,不过不建议直接食用,建议学生留作纪念。”

“炖蘑菇”引发的讨论:学生的”脑洞”与校方的”温度”

视频中的大学生名叫林小夏,是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的大一新生。她告诉记者,自己之所以想到用录取通知书炖蘑菇,是因为看到通知书写着”菌物纸张可食”,”想着既然能吃,不如试试能不能给蘑菇提个鲜”。于是,她把菌物纸剪成小块,和鸡肉、蘑菇一起炖煮,”煮的时候满屋子都是菌菇香,和普通纸炖的味道完全不一样!”

这条视频在社交平台发布后,引发了网友的热议:”高校也太会玩了!””这是把‘食育’融入录取通知书了吧?””菌物纸真的能吃吗?会不会有问题?”更有不少考生留言:”被农大的创意圈粉了,明年报考要考虑菌物学专业!”

面对网友的热情,吉林农业大学招生办工作人员回应:”菌物纸张是我们与李玉院士团队合作研发的成果,安全性和可食用性都经过检测。但考虑到学生可能不了解具体工艺,我们建议将菌物纸作为纪念品保存,比如夹在课本里、做成书签,或者用来做手工,这样更有意义。”

事实上,这并非吉林农业大学首次将”菌物学”与”生活场景”结合。近年来,该校依托李玉院士团队在食用菌领域的研究成果(如黑木耳、香菇等品种选育),开发了一系列”接地气”的科普活动:比如用菌丝体制作天然染料、用菌菇废料制作有机肥,甚至开设”菌物美食课”,教学生用菌菇制作甜品、汤品。

“我们希望学生不仅能学到专业知识,更能感受到农业科技的‘烟火气’。”吉林农业大学校长李新表示,”录取通知书是学生与学校的‘第一张名片’,我们希望通过这种创新设计,让新生从拿到通知书的那一刻起,就对菌物学产生兴趣,对农业科技多一份热爱。”

从”实验室”到”餐桌”:菌物学的”民生温度”

林小夏的”炖蘑菇实验”,本质上是一场”实验室成果”与”日常生活”的温暖对话。而这种对话,正是吉林农业大学菌物学研究的初心。

李玉院士团队研发的菌物纸张,不仅可用于录取通知书,还可应用于食品包装、文创产品等领域。例如,团队与本地食品企业合作,用菌物纸制作了”菌菇风味饼干”的包装盒,既环保又增加了食品的”菌菇香气”;与文创公司合作,用菌物纸制作了”菌物图鉴”笔记本,内页印着各种食用菌的科普知识,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菌物学不是‘高高在上’的科研,而是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接地气’学科。”王浩说,”我们的研究不仅要发论文,更要让成果‘走进厨房、装进盒子、印在纸上’,让普通人能真切感受到菌物的价值。”

这种”民生导向”的研究理念,也让吉林农业大学的菌物学专业成为”爆款”。今年高考录取中,该校菌物学相关专业的录取分数线比去年高出20分,许多考生在填报志愿时直言:”被‘可食用录取通知书’圈粉,更被菌物学的‘烟火气’吸引。”

结语:当”高大上”科研遇上”接地气”生活

从”可食用录取通知书”到”菌物美食课”,从”环保包装”到”文创产品”,吉林农业大学的这场”菌物魔法”,不仅展示了高校的创新力,更诠释了”科研为民”的深刻内涵。

正如李新校长所说:”高校的科研成果,最终要回到‘人’的身上。我们希望学生拿到录取通知书时,不仅感受到学校的诚意,更能触摸到农业科技的温度;我们希望菌物学的研究,不仅写在论文里,更能融入百姓的‘菜篮子’‘餐盘子’。”

当林小夏把菌物纸炖蘑菇的视频发给高中班主任时,老师回复:”这才是‘学以致用’最好的样子。”或许,这就是这场”录取通知书美食实验”最大的意义——它让科研走出实验室,让知识融入生活,让学生在”玩”中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在”吃”中体会到创新的价值。

八月的风里,吉林农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仍在传递。那些印着校徽的菌物纸,或许会被学生们夹在课本里、做成书签,或许会被用来炖一碗香喷喷的蘑菇汤——但不变的是,它们始终在诉说着一个真理:真正的科研,从来都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与生活紧密相连、与温度息息相关的。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