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起甘肃施行《妇女权益保障条例》,率先通过地方立法将城市公厕女性与男性厕位比例提至常规场所3∶2、人流集中场所2∶1,记者探访发现多地公厕男女厕位失衡,新规出台回应社会关切,但落地还面临既有设施改造等挑战。

8月1日,《甘肃省妇女权益保障条例》正式施行,其中第二十一条明确规定”城市公共厕所女性厕位与男性厕位比例应当提高到3∶2,人流集中的场所比例应当提高到2∶1″。这一看似简单的数字调整,实则标志着甘肃在全国率先通过地方立法形式,直面长期存在的”女厕排队”这一社会痛点问题。记者实地探访发现,在兰州火车站、大型商场、夜市等人流密集场所,男女厕位比例失衡现象普遍存在,新规的出台恰逢其时。
一、立法突破:甘肃为何率先明确公厕比例?
在全国地方立法中,甘肃是目前唯一明确规定城市公厕男女厕位比例的省份。这一立法突破背后,是对社会关切的积极回应。甘肃省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甘肃省妇女权益保障条例》从立项到出台历时两年多,历经2023年立法调研、2024年立法预备、2025年立法审议三个阶段,最终于2025年5月28日由甘肃省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
新规的制定有着充分的依据和考量。早在2016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中就规定,人流集中场所女厕位与男厕位(含小便站位)比例不应小于2:1。然而这一行业标准并非强制性条文,导致实际执行中大量公厕达不到标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第三十四条也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应考虑妇女特殊需求,配备满足需要的公共厕所等设施。
“我们注意到,在公共场所,女性如厕排队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在节假日和人流高峰期。”甘肃省人大法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立法调研中收集了大量关于女厕排队的意见,这是促成新规出台的重要因素。通过提高女厕位比例,甘肃在全国率先将性别平等理念落实到公共设施规划中。
值得注意的是,甘肃新规在国家标准基础上更进一步:常规场所要求3:2(高于国家标准的2:1),人流集中场所则明确要求2:1(与国家标准底线持平但更具强制性)。这种阶梯式比例设计,既考虑了不同场所的实际需求差异,也体现了立法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二、实地探访:失衡的如厕现状
7月30日,记者对兰州多个公共场所公厕进行了实地探访,发现男女厕位比例失衡现象普遍存在,女性排队问题尤为突出。
在兰州火车站一号候车室,卫生间男厕位数量为14个(含小便池),女厕位为12个,比例约为1.17:1。一位正在排队的女旅客王女士抱怨道:”节假日排队至少要等10-15分钟,有时候甚至更长。男性几分钟就能解决,我们却要排长队。”火车站作为典型的人流集中场所,现有的厕位比例显然难以满足需求。
位于兰州市七里河区的超大型城市综合体”兰州中心”情况类似。每层楼中庭的女士卫生间设有13个厕位,而相邻的男厕仅有5个厕位和9个小便池,比例约为1.3:1。保洁阿姨介绍:”工作日基本不排队,但周末和节假日女性排队能排到过道里,有时甚至需要等待5-10分钟。”这种平日尚可、高峰紧张的现象,反映出常规场所厕位配置的不足。
夜市等人流时段性集中的场所问题更为明显。酒泉路南关夜市旁的公厕,平时男厕有4个厕位和4个小便池(共8个),女厕有8个厕位,比例达到1:1。但负责保洁的何大叔表示:”下午5点夜市开市后,女厕排队就开始出现,晚上多数时候都要排队,有时队伍能排到厕所外面。”这种时段性失衡,正是甘肃新规特别强调”人流集中场所”比例要求的原因。
记者观察发现,即便在比例看似合理的场所(如兰州中心女厕略多于男厕),由于男性使用小便池效率更高,实际使用中女性等待时间仍显著长于男性。公共卫生专家指出,女性如厕时间平均比男性长2-3倍(包括更复杂的如厕动作和可能的陪同需求),单纯的数量对等无法解决实质问题。
三、新规影响:从立法到落地的挑战
甘肃此次立法具有多重意义。首先,这是全国首个通过地方立法明确公厕男女比例的省份,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参考样本。其次,将行业标准上升为地方性法规,增强了规定的强制力和执行力。再者,阶梯式比例设计(常规3:2、人流集中区2:1)体现了精细化管理思维。
然而,新规落地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是既有设施的改造问题。兰州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现有公厕改造需要综合考虑空间、资金等因素,我们将制定分步实施计划。”其次是新建项目的规划落实。规划部门需要在审批环节严格把关,确保新规要求体现在设计图纸上。
执行监督同样关键。甘肃省妇联权益部工作人员指出:”我们将联合相关部门开展督查,确保新规不折不扣落实。”对于违反规定的项目,可能面临整改甚至处罚。更长远来看,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实际使用情况优化比例。
社会各界对新规反应积极。经常出差的兰州某企业高管李先生说:”作为男性,我完全支持增加女厕位,这体现了真正的性别平等。”女性市民张女士则期待:”希望不仅是比例提高,厕所的卫生和管理也能同步提升。”
四、延伸思考:公共设施的性别友好之路
甘肃”公厕新规”引发的讨论已超越单纯的数字调整。专家指出,这反映了城市公共设施规划中长期存在的性别盲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专家表示:”传统公厕设计往往基于男性视角,忽视了女性特殊的如厕需求。”
放眼国际,性别友好型公共设施已成为趋势。日本东京在2020年奥运会前大规模改造公厕,确保女厕位充足;北欧国家在公共建筑设计中普遍采用更高的女性设施配比。这些经验表明,适度的”女性倾斜”政策能显著提升公共服务的公平性。
甘肃此次立法也为其他领域的性别平等提供了借鉴。在公共交通工具座位安排、公共场所母婴室配置、城市绿地设计等方面,都需要考虑不同性别的实际需求差异。正如一位社会学者所言:”真正的城市文明,体现在对每个群体需求的精准回应上。”
随着《甘肃省妇女权益保障条例》正式施行,一场关于如厕公平的变革正在陇原大地展开。从立法到实施,从数字调整到观念转变,这不仅关乎8000万甘肃女性的切身利益,更将为全国探索性别友好的公共设施建设提供宝贵经验。当女性不再为如厕排队烦恼时,我们离更加公平、更有温度的城市生活就更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