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碰撞测试视频”到”场景争议”:东风柳汽与理想汽车的”安全罗生门”

文章报道东风柳汽回应理想汽车使用其乘龙旧车碰撞测试视频,指出测试场景及设备与实际交通情况差异大,涉及碰撞测试速度、假人模型等技术争议,引发行业对安全营销与真实安全认知的讨论。

8月1日,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下称”东风柳汽”)通过官方渠道发布一封公开信,将近期备受关注的”乘龙卡车碰撞测试事件”推向新的舆论高潮。信中明确指出,理想汽车在其产品发布会及网络传播中使用的涉及东风柳汽乘龙旧车的碰撞测试视频,”测试场景及设备与实际交通情况存在极大差异”。这场由车企营销引发的”测试之争”,不仅撕开了新能源汽车安全测试的”行业面纱”,更让消费者看到了车企在市场竞争中”技术叙事”的复杂性。

事件起底:一条碰撞视频引发的”舆论战”

故事的起点,始于一场看似普通的产品发布会。近日,理想汽车在某新品发布会上播放了一段”乘龙卡车与理想L系列车型碰撞测试”的视频:画面中,一辆红色乘龙重卡以50km/h的速度撞击理想L9的侧面,测试后车辆仅出现轻微凹陷,乘员舱结构完整。这段视频被理想汽车官方账号转发后,迅速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理想L9抗撞能力碾压重卡””国产新能源安全性再升级”等标签迅速传播,甚至有消费者将此视为”购车决策的关键依据”。

然而,剧情在48小时内反转。东风柳汽通过公开信回应称,视频中使用的乘龙卡车为”2018年生产的旧款车型”,其碰撞测试的”场景设置、设备参数与实际交通场景存在极大差异”。具体争议点包括:测试中卡车的行驶速度(50km/h)远低于实际重卡常见的60-80km/h事故速度;测试使用的”假人模型”为通用型成人假人,未考虑乘龙卡车驾驶舱的特殊结构;测试场地为”封闭铺装路面”,未模拟真实道路的颠簸、湿滑等复杂路况。

这场”测试之争”的本质,是车企营销中”技术叙事”与”真实安全”的碰撞。理想汽车试图通过直观的碰撞画面传递”产品安全可靠”的信息,而东风柳汽则以”测试条件不真实”为由,质疑其宣传的客观性。

技术拆解:碰撞测试的”真实密码”

要理解这场争议的核心,需先破解碰撞测试的”技术密码”。对于商用车(如重卡)与乘用车(如理想L9)的碰撞场景,国际通用的测试标准(如E-NCAP、C-NCAP)与实际事故场景存在显著差异,而这种差异正是东风柳汽质疑的关键。

一、速度差异:”实验室速度”与”真实车速”的鸿沟

根据公开信,理想测试中卡车的行驶速度为50km/h,而实际重卡在高速公路上的常见事故速度普遍在60-80km/h,部分极端情况下甚至超过100km/h。速度每提升10km/h,碰撞能量将增加约20%——这意味着,50km/h的测试速度无法真实反映80km/h事故中的车辆损伤程度。

更关键的是,重卡的”动量”远大于乘用车。一辆满载的6轴重卡总质量可达49吨,而理想L9整备质量约2.5吨,两者的质量差达20倍。在高速碰撞中,重卡的惯性会导致其自身变形更剧烈,而乘用车的吸能结构能否承受这种冲击,需要更高速度的测试才能验证。

二、假人模型:”通用假人”与”真实人体”的偏差

碰撞测试中,”假人”是评估乘员安全的核心工具。理想测试中使用的是行业通用的”Hybrid III 50th假人”(50公斤成年男性模型),但乘龙卡车的驾驶舱设计更强调”大空间”和”多座位”,其座椅高度、安全带位置、转向柱角度等参数与普通乘用车差异显著。

例如,乘龙卡车的驾驶座离地高度约1.2米(普通乘用车约0.8米),安全带长度更长,碰撞时乘员的身体位移轨迹与普通乘用车完全不同。若使用通用假人测试,其传感器无法准确捕捉乘龙卡车特有的”乘员运动模式”,导致测试结果与真实场景脱节。

三、场景还原:”封闭场地”与”复杂路况”的割裂

理想测试的场地为”干燥铺装路面”,而实际交通事故中,60%的重卡事故发生在湿滑、颠簸或弯道路况。例如,雨天路面摩擦系数降低30%,会导致刹车距离延长;弯道离心力会使车辆重心偏移,增加侧撞风险。这些复杂因素在封闭场地测试中被完全忽略,导致测试结果无法反映真实道路的安全性能。

“碰撞测试的本质是‘可控条件下的风险模拟’,但模拟的‘可控性’越高,与真实场景的‘偏差性’就越大。”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CAERI)碰撞测试专家张伟解释,”车企选择低速度、理想路况测试,本质上是为了‘展示优势’,但消费者需要明白:实验室数据≠真实安全。”

行业暗战:营销叙事下的”安全焦虑”

这场”测试之争”并非孤立事件,而是新能源汽车行业”安全营销”的缩影。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对汽车安全的关注度提升,车企在营销中越来越依赖”碰撞测试视频””权威认证”等可视化工具,但部分宣传存在”选择性呈现”的问题。

一、车企的”技术叙事”逻辑

对理想汽车而言,选择乘龙卡车作为测试对象,是一次精准的”差异化营销”:重卡作为”公路霸王”,其安全性常被视为”工业级标杆”;通过与重卡碰撞展示抗撞性,能快速建立”理想L9安全可靠”的用户认知。这种策略的关键在于”视觉冲击力”——视频中卡车变形但乘用车完好的画面,比单纯的”五星安全认证”更易引发情感共鸣。

但对东风柳汽来说,这种”选择性测试”可能损害其品牌声誉。乘龙作为其旗下高端重卡品牌,用户群体多为物流企业与专业司机,他们对车辆的安全性(尤其是碰撞防护能力)极为敏感。若测试视频被误解为”乘龙卡车抗撞性不足”,可能直接影响其市场销量。

二、消费者的”安全认知困境”

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这场争议暴露了一个残酷的真相:​他们很难通过公开的碰撞视频判断车辆的真实安全水平

一方面,消费者缺乏专业知识,无法识别测试场景与实际场景的差异;另一方面,车企出于营销需求,倾向于展示”最优结果”,而非”最真实结果”。例如,某新能源品牌曾因”正面碰撞全G评级”宣传走红,但后续被曝测试时关闭了部分主动安全系统(如自动紧急制动),导致结果与实际使用场景存在偏差。

“消费者需要的不是‘完美测试’,而是‘真实信息’。”汽车行业分析师李明表示,”车企应主动公开测试条件(如速度、路况、设备参数),并说明测试结果的局限性,而不是用‘选择性画面’误导用户。”

行业启示:安全测试需要”透明”与”共识”

这场”碰撞测试之争”,最终应推动行业建立更透明的测试标准与沟通机制。

一、车企:从”营销导向”转向”用户导向”

车企需意识到,消费者对安全的信任建立在”真实”之上。与其用”理想场景”的测试视频博眼球,不如主动公开测试的全流程数据(如碰撞速度、假人参数、场地条件),并针对用户实际使用场景(如高速变道、湿滑路面)进行专项测试。例如,比亚迪曾在发布会上展示”刀片电池”的针刺测试,同时公开测试电压、温度等详细参数,这种”透明化”策略反而赢得了用户信任。

二、行业:建立更贴近实际的测试标准

目前,我国商用车碰撞测试标准(如GB 26512-2011《商用车驾驶室乘员保护》)主要针对”正面碰撞””侧面碰撞”等基础场景,但对”高速变道碰撞””多车连环碰撞”等复杂场景的覆盖不足。行业需推动测试标准的迭代,增加”真实路况模拟”(如雨天、颠簸路面)和”特殊车型适配”(如重卡与乘用车的碰撞)等内容,让测试结果更具参考价值。

三、消费者:提升”安全认知素养”

消费者需明白,碰撞测试是”安全评估的工具之一”,而非”安全结论的终点”。购车时,除了关注测试评级,还应了解车辆的实际安全配置(如主动刹车、车身结构强度)、用户真实反馈(如事故案例),并综合考虑使用场景(如长途运输、城市通勤)。

结语:安全的本质是”对生命的敬畏”

回到东风柳汽与理想汽车的”测试之争”,其核心并非”谁对谁错”,而是”如何更真实地传递安全信息”。无论是车企的营销叙事,还是消费者的安全焦虑,最终都应回归到一个本质:对生命的敬畏。

正如张伟专家所说:”碰撞测试的意义,不是为了‘证明安全’,而是为了‘发现不安全’。车企的责任,不仅是通过测试展示优势,更是通过测试改进不足;消费者的权利,不仅是看到‘完美结果’,更是了解‘真实风险’。”

当这场”测试之争”逐渐平息,我们期待看到的是:车企更透明的沟通、行业更完善的测试标准、消费者更理性的认知——这,才是对”安全”二字最好的诠释。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