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脊梁”铸就北疆深情:一位戍边军人的初心与使命

从牧民家庭走出的武警军官布和图木尔,以“钢铁战士”的坚韧在军旅屡立战功,又怀着感恩之心扎根北疆,通过资助学生、扶贫攻坚、促进团结,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革命军人的初心与使命,架起军民连心桥,助力各民族同心共筑中国梦。

夏日的乌拉特草原上,一辆绿色军车缓缓驶过,车刚停稳,一个小女孩便欢快地跑向车旁的中年男子——武警内蒙古总队某支队大队长布和图木尔。这样的场景,在这片广袤的草原上已重复了无数次。布和图木尔,这位从牧民家庭走出的蒙古族军官,用二十年军旅生涯诠释了”钢铁战士”的真正内涵,更以赤子之心架起了军民连心桥,谱写了一曲新时代的民族团结赞歌。

一、从草原牧童到特战尖兵:淬炼成钢的军旅之路

布和图木尔的成长轨迹,本身就是一部励志传奇。出生在普通牧民家庭的他,从小在马背上长大,却怀揣着保家卫国的梦想。2005年,这个倔强的蒙古族青年毅然选择参军入伍,从北疆草原走向绿色军营。

新兵训练场上,布和图木尔以超乎常人的毅力挑战极限。迷彩服肘部的补丁记录着他千百次持枪卧倒的坚持,手掌上的老茧见证了他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结业考核时,他以全优成绩摘得”训练标兵”桂冠,这枚小小的绶带,成为他军旅生涯的第一个荣耀勋章。

“感恩,是我人生路上砥砺前行的动力。”这句话如同烙印般深深刻在布和图木尔心中。2017年总队特战队员”巅峰对决”中,旧伤复发的他毅然打上封闭针,咬牙完成全部课目,最终带领团队斩获个人指挥组第一名、团体第三名的佳绩。这份坚韧与担当,让他先后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5次,获评武警部队”四有”优秀个人,并被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二、扎根北疆的”钢铁战士”:用行动诠释忠诚

“我出生在一个牧民家庭,能从’放牛娃’成长为少校警官,完全得益于党的好政策和部队的培养。”布和图木尔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这份感恩之情,转化为他二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奉献。

在完成各项军事任务的同时,布和图木尔始终心系驻地群众。作为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他围绕”稳边富边”开展深入调研,每到一处,农牧民们都像迎接亲人般围拢过来。这种鱼水深情,源于他多年来用真心换来的信任。

2017年,武警巴彦淖尔支队对口帮扶哈达淖尔村,布和图木尔主动请缨奔赴扶贫一线。他挨家挨户走访,足迹踏遍村里的每一寸土地。当发现许多孩子因贫辍学时,这位铁骨铮铮的汉子红了眼眶:”绝不能让草原上的花朵失去绽放的机会!”

三、扶贫路上的”兵书记”:点亮草原希望之光

布和图木尔的扶贫故事,是一段用真心换真情的温暖历程。他首先想到的就是资助贫困学生。从自己的工资中挤出钱来,他默默资助了十多个孩子上学。如今,这些孩子中已有10余人考上大学,1人正在攻读研究生。每当收到学生们的来信,这位平日里雷厉风行的军官总会露出欣慰的笑容。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布和图木尔深知,真正的扶贫要”输血”更要”造血”。他与村干部一起深入调研,为哈达淖尔村量身定制了”去盐碱、修公路、搞光伏、留人才”的脱贫规划。在部队官兵和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2020年底,该村贫困户人均增收2000余元、户均增收8000余元,实现了整村脱贫的历史性跨越。

如今的哈达淖尔村焕然一新:”渔牧光一体化”项目让农牧民收入持续增长,白墙黛瓦的新居错落有致,笔直的”军民连心路”四通八达,温馨的”爱心书屋”书香阵阵。这些变化背后,是布和图木尔和战友们无数个日夜的付出。

四、民族团结的”连心桥”:同心共筑中国梦

“胡杨千年守边疆,石榴万籽聚同心。”布和图木尔的笔记本上,这行字迹力透纸背,道出了一名戍边军人的心声。在他看来,守护边疆不仅要靠钢铁般的意志,更要靠各民族同胞的团结一心。

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布和图木尔始终把促进民族团结作为重要职责。他经常走进牧民家中,了解群众所需;他带着学习用品看望孩子们,鼓励他们努力学习;他组织军民联欢活动,让各族群众在欢声笑语中增进感情。

“为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多做一点事,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句话,布和图木尔不仅说在嘴上,更落实在行动中。从资助贫困学生到帮助村民脱贫,从改善基础设施到促进民族团结,他用一件件实事诠释着人民子弟兵的初心使命。

在布和图木尔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位新时代革命军人的多维形象:训练场上,他是勇猛顽强的”钢铁战士”;扶贫路上,他是心系群众的”兵书记”;民族团结中,他是凝聚人心的”连心桥”。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英雄不仅要有保家卫国的本领,更要有服务人民的情怀。

当草原上的孩子们围绕在布和图木尔身边,当脱贫后的村民露出幸福的笑容,当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军人的奉献,更是一个民族团结奋进的生动缩影。布和图木尔用二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证明:钢铁般的意志与春风化雨的温情并不矛盾,它们共同铸就了新时代革命军人的精神丰碑。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