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译战国典籍密码:清华简里的文明之光与传承之路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对清华简十余年的研究,通过破译这批包含70多篇文献(其中60多篇为失传2000多年佚篇)的战国竹简,填补诸多历史空白,其内容涵盖多领域且具极高学术价值,研究过程克服编连、认字等难题并开展多学科协作,同时团队做好普及传播让古老智慧以多种形式走进大众,使清华简在当代既展现先秦文明丰富内涵与古人思想启迪,又实现冷门绝学传承发展。

在清华园的一隅,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的研究人员正沉浸在一场跨越两千多年的对话中。2008年,这批被称为”清华简”的战国竹简入藏清华,如同一把打开先秦文明宝库的钥匙,让沉睡千年的历史重新焕发生机。历经十余年不懈努力,14辑整理报告相继问世,最新一辑也即将面世,这项工作不仅填补了诸多历史空白,更在当代引发了关于文明传承的深刻思考。

一、千年典籍重现:填补文明拼图的珍贵碎片

清华简的发现堪称考古学上的重大奇迹。这批包含70多篇文献的竹简,其中60多篇是已失传2000多年的佚篇,犹如一座沉睡的地下图书馆突然重见天日。与常见的文书类简牍不同,清华简全部是内容丰富的书籍,涵盖了诸子思想、历史文化、天文历法、律法术数、医学方技等诸多领域,其学术价值之高令人惊叹。

在这些珍贵的竹简中,《系年》这部亡佚已久的史书为我们重构了先秦历史的脉络;多篇未收入《诗经》的诗歌则展现了早期中国文学的多样面貌。而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那个被誉为”上古计算神器”的《算表》,这个由20横、21竖纵横交织构成的乘法表,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为”世界上最早的十进制计算器”,其数学价值和文化意义不言而喻。

音乐类文献《五音图》和《乐风》的发现同样意义重大。特别是《乐风》,这个最短不到10厘米的”袖珍型”竹书,不仅是目前所见长度最短的战国竹书,更以其便携实用的特点,为我们揭示了古代知识传播的另一种可能。这些发现如同拼图的碎片,一块块拼接着中华文明的完整图景。

二、解码之路:学者们的智慧与坚守

破译这些千年竹简绝非易事。面对2000多枚零散杂乱、无简序编号、无篇题的竹简,研究者们首先要解决的是编连难题。许多竹简都是残章断简,需要将属于同一篇文献的碎片缀合编连,尽可能恢复原貌。这个过程如同拼凑一幅巨大的拼图,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敏锐的洞察力。

文字辨识更是难上加难。作为战国时期楚国人所写,清华简中的许多字形前所未见,有些字甚至没有流传下来。即便辨识出字形,理解其准确含义也需要深厚的古文字学功底。研究人员常常需要”睁眼就工作”,除了基本生活需求,几乎将所有时间都投入到研究中。

多学科协作成为破解难题的关键。当数学史专家冯立昇教授与研究员李均明合作,终于解读出那21枚带有圆孔数字的简牍原来是关于十进制计算的问题时,《算表》的秘密才得以揭晓。这种跨学科的合作模式,不仅体现了学术研究的创新性,更展示了现代学术解决古老难题的能力。

在解读过程中,研究者们既严谨又富有想象力。贾连翔凭借绘画基础,根据文字推拟图示,成功解读了《五纪》中难以理解的内容。这些学术探索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需要开放的思维和创新的勇气。正如黄德宽所言:”我们强调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治学必须严谨细致,同时还要有开阔的视野和巧妙的推想。”

三、文明传承:让古老智慧焕发新生

清华简的研究价值不仅在于学术本身,更在于其对当代的启示意义。这些竹简记录了古人对历史兴衰和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其中蕴含的德政、仁义、尚贤、非攻、节用等思想观念,以及法律中正公平、以民为本、天人合一等理念,对当代文化建设和社会治理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民心惟本,厥作惟叶”,《厚父》中的这句话让我们对”以人为本”有了更深远的历史理解;”畏天智,用身足”,《畏天用身》开篇的警句则展现了先秦时期人们对天人关系的深刻思考。这些跨越两千多年的智慧结晶,至今仍闪烁着思想的光芒。

为了让这些珍贵的学术成果惠及更多人,研究团队在普及传播方面做出了诸多创新尝试。从文化节目《简牍探中华》中生动的戏剧演绎,到普及类书籍和外语版本的编辑出版;从开设公选课程到举办专题展览,清华简正以更加喜闻乐见的形式走进大众视野。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研究团队将复杂的古文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版本,让普通读者也能领略先秦典籍的魅力。在清华大学课堂上,清华简相关课程受到学生热烈欢迎,甚至有数学专业博士生开始探索出土文献的数字化保护研究。这种学术传承的生生不息,正是文明延续的最好体现。

清华简的发现与研究,不仅是一次重大的考古发现,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这些竹简上的每一个符号,都是先人智慧的结晶;每一次解读,都是今人与古人的心灵交流。正如那句被细心圈出的留言”我也要破译简牍密码”所展现的,文明的火炬正在一代代研究者手中传递,照亮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在这个意义上,清华简不仅填补了历史的空白,更照亮了文明传承的未来之路。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