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凭借西部枢纽的地理优势(双机场+双高铁)、国家中心城市及成渝双城经济圈核心增长极的政策支持、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多元产业集群,以及发达的交通网络,成为未来国内最被看好的城市。

在中国城市竞争的版图上,一场静默的格局重塑正在发生。当武汉的”光谷”还在追赶硅谷的脚步,重庆的”山城经济”仍在破解地形桎梏时,一座低调的西南古城正以”全能姿态”破局而出——它既有千年蜀文化的厚重底色,又有现代都市的蓬勃生机;既坐拥”双机场+双高铁”的立体交通网络,又培育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千亿级产业集群。这座城市,正是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定位为”核心增长极”的成都。
一、地理基因:被上天偏爱的”西部枢纽”
成都的崛起,首先是一场地理的胜利。它位于四川盆地核心,北有秦岭阻隔冷空气南下,南有云贵高原阻挡热浪侵袭,这种”天然大温室”的气候条件,让成都平原成为”天府粮仓”——都江堰灌溉下的沃野千里,不仅孕育了”蜀绣””川茶”等千年产业,更让成都成为西南地区的”米袋子””菜篮子”。
更关键的是,成都的区位堪称”西部十字路口”:向东,通过成渝高铁3小时直达重庆,连接长江经济带;向西,经宝成铁路穿越秦岭,4小时抵达西安,辐射关中平原;向南,成贵高铁直通贵阳,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向北,西成高铁贯通汉中,衔接中原经济区。这种”四向拓展”的地理优势,让成都成为连接西南与中原、沟通长江与黄河的”战略跳板”。
历史也为成都埋下了”枢纽”的伏笔。从战国时期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到汉代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蜀地之富,冠于天下”;从唐代”扬一益二”的商业传奇,到宋代”交子”在这里诞生——成都始终是中国西部经济、文化、交通的”神经中枢”。这种历史积淀,让它在现代城市竞争中天然具备”厚积薄发”的底气。
二、政策红利:国家战略下的”双城记”主角
2021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正式出台,明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形成有实力、有特色的双城经济圈”。在这场国家战略中,成都与重庆被赋予”双核”定位——重庆侧重”制造重镇”,成都则被赋予”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的使命。
政策的倾斜,让成都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23年,成都高新区GDP突破3000亿元,占全市比重达18%;天府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累计引进重大产业项目超500个,总投资超8000亿元。更值得关注的是,成都被列为”国家中心城市”,这是继北京、上海、广州等之后,第11个获此称号的城市,也是西部地区首个。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意味着成都将在产业政策、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领域获得更多资源倾斜。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成都更是扮演着”内陆开放高地”的角色。中欧班列(成渝)开行量连续5年居全国首位,2024年上半年已突破3000列;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开通国际航线131条,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天府国际机场作为”第四大航空枢纽”,2024年旅客吞吐量突破6000万人次。这种”陆空联动”的国际物流网络,让成都成为连接欧亚大陆的”桥头堡”。
三、产业突围:从”休闲之都”到”科技之城”的转身
提起成都,人们的第一印象往往是”慢生活”——茶馆里的盖碗茶、锦里的小吃摊、宽窄巷子的青砖墙。但今天的成都,早已撕掉”休闲”的单一标签,成长为”科技+产业”的”全能选手”。
在电子信息领域,成都堪称”中国软件名城”。天府软件园聚集了腾讯、阿里、华为等2000余家科技企业,2024年园区软件业务收入突破2500亿元;京东方在成都建设的第8.6代AMOLED生产线,是全球第二条、国内首条柔性屏生产线,年产值超300亿元;戴尔、联想等企业的全球研发中心落户成都,让这里成为”西部硅谷”。
生物医药产业同样异军突起。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已引进药明康德、康龙化成等龙头企业,建成全国首个”生物医药研发创新服务平台”;2024年,成都生物医药产业营收突破1800亿元,增速达25%,成为西部生物医药产业第一极。
更令人惊喜的是,成都的”新经济”正在爆发。全市共有高新技术企业超1.2万家,科创板上市企业11家;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1500亿元,自动驾驶、区块链等前沿领域涌现出一批”独角兽”企业;文创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6.5%,”国潮成都””数字文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交通革命:从”蜀道难”到”全球通”的跨越
千年前,李白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如今,成都正以”交通革命”改写历史。
航空方面,成都拥有”双机场”——双流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超5000万人次)和天府国际机场(设计年旅客吞吐量1.2亿人次),航线覆盖全球五大洲,国际航空枢纽地位日益凸显。2024年,成都双流机场成为全国首个”千万级国际航空枢纽”,天府机场则开通了至纽约、伦敦、新加坡等国际航线,让”蜀地”与世界的距离缩短至12小时。
铁路方面,成渝高铁、西成高铁、成贵高铁等”米”字形高铁网络基本形成,成都到重庆仅需1.5小时,到西安2.5小时,到贵阳3小时,到昆明4小时。2025年,成达万高铁将全线通车,成都将新增一条直达长三角的”黄金通道”。
城市内部,成都的地铁网络已开通14条线路,运营里程超600公里,日均客流量超500万人次;共享单车、网约车、无人配送等新业态蓬勃发展,”15分钟生活圈”覆盖全市90%的社区。这种”立体交通+便捷生活”的组合,让成都成为”最宜居的新一线城市”。
五、未来已来:成都的”野心”与”温度”
对于成都的未来,人们的期待远不止于此。根据《成都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到2025年,成都将建成”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GDP总量突破3万亿元,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到2035年,将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这种”野心”的背后,是成都对”人”的关注。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平方米;”成都人才新政”累计吸引超60万青年人才落户;”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覆盖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让”宜居”与”宜业”真正实现了”双向奔赴”。
从”休闲之都”到”科技之城”,从”蜀道难”到”全球通”,成都用2300年的历史积淀,书写着新时代的”城市传奇”。它既保留了”窗含西岭千秋雪”的诗意,又迸发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活力。或许正如成都市民所说:”这里既有火锅的热辣,也有代码的冷静;既有茶馆的悠闲,也有实验室的专注——这就是成都,一座让人来了就不想走,走了还想再来的城市。”
在中国城市竞争的赛道上,成都或许不是跑得最快的,但它一定是最稳健、最有后劲的那一个。当”成渝双城经济圈”成为国家战略,当”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当”新质生产力”成为发展关键词,成都的”全能优势”将持续释放能量。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这座”被上天偏爱的城市”,必将成为中国西部最耀眼的”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