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南区红场镇遭遇强降雨致边坡滑落、供电中断后,通过24小时应急值守、及时转移群众、紧急抢修供电线路等措施积极抢险救援,有效控制险情并恢复全镇供电。

8月4日的潮汕大地,雨幕仍像一张灰色的网,笼罩着大南山中段的潮南区红场镇。山风裹挟着湿润的水汽掠过虎空村,村口的老榕树上,几片被暴雨打落的叶子打着旋儿飘向路边——那里,半幅路面已被滑落的边坡泥土覆盖,几根倾斜的电线杆在雨中摇晃,像一组无声的警示符号。
一、雨幕下的紧急时刻:从预警到转移的72小时
这场强降雨来得并不突然。自8月1日起,受台风外围环流和季风槽共同影响,潮南区连续三天遭遇大到暴雨,累积降雨量突破200毫米。对于地处大南山腹地的红场镇而言,这样的雨情早已拉响红色警报——这个以”革命老区”闻名的乡镇,山地面积占比超70%,地质结构复杂,每到雨季便面临边坡滑坡、道路塌方等风险。
“8月2日晚8点,镇三防指挥部接到气象部门黄色预警后,立即启动防汛Ⅲ级应急响应。”红场镇党委书记陈锡波翻开桌上的值班日志,纸页边缘已被雨水洇出褶皱,”我们提前36小时通过’村村响’大喇叭、村民微信群、入户走访三种渠道发布预警,重点排查了12处历史易灾点。”
8月3日上午9时,雨势骤然加剧。司神公路红场段水头村至虎空桥转弯处,原本稳固的边坡开始出现细密裂缝;林招村至水美村的供电线路下方,几棵被雨水泡软的相思树发出”咔嚓”的断裂声。镇应急办副主任林晓芸带着巡查队冒雨排查,雨衣下的笔记本很快记满:”K3+500处边坡下沉15厘米””X632线电杆倾斜度超20度””老村低洼处积水达50厘米”。
“必须第一时间转移群众!”陈锡波在指挥部会议上拍板。当天下午,20户32名受威胁群众被迅速转移——高桂村的黄阿婆攥着社区干部的手不肯松,直到女儿骑电动车来接;虎空村的林叔蹲在村委会门口抽了半支烟,最终把家里的钥匙塞给村支书:”麻烦帮我照看下老房子。”所有转移群众中,除2户因房屋安全暂住村委会外,其余均被安置在亲友家中,镇里还协调了临时物资点,确保米油、被褥充足。
二、抢险现场的”分秒竞赛”:泥土里的坚守与光明
8月4日清晨6时,雨势稍缓。记者跟随红场镇应急抢险队来到司神公路水头村段,眼前的场景令人揪心:长约200米的路面上,半幅被深褐色泥土覆盖,最厚处达半米;几棵碗口粗的树木横卧路中,将电线压得嗡嗡作响;边坡上,新的裂缝还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延伸。
“这里不能直接清淤!”现场技术指导、区自然资源局工程师吴志强指着坡体上的监测仪,”目前土壤含水率已超饱和值,机械作业可能引发二次滑坡。”他身后的警戒线被雨水浸得发沉,两名村干部正举着扩音器劝返试图靠近的村民:”阿伯,危险!先回家喝碗热粥,等太阳出来再处理。”
而在另一条”战线”——供电抢修现场,同样上演着与时间的赛跑。8月3日20时许,林招村至水美村的供电线路因树木倒伏断落,导致6180户居民停电。”我们15分钟就赶到现场,但情况比想象中复杂。”红场镇供电所负责人李伟鹏抹了把脸上的雨水,”倒落的树木压断了3根电杆,其中一根还横跨在河面上,吊车根本开不进来。”
抢修队员们的晚餐是在工地上解决的:一桶泡面、几个馒头,就着矿泉水咽下。”最难的是清理压在电线上的树木。”电工小陈蹲在泥里,用砍刀劈砍缠绕的枝桠,”这些树吸饱了水,比平时重了一倍,砍的时候得小心别砸到自己。”他们的手套早已磨破,手掌上布满血泡,却仍在雨中连续作业12小时——截至4日5时,林招、仙田等4个村的2089户率先恢复供电;4日17时,老村、中村等最后5个村的停电区域也全部亮起灯火。
三、灾后重建的”民生温度”:从”应急”到”长效”的跨越
截至8月4日18时,红场镇的主要险情已基本控制:司神公路、水红线等主干道的滑坡体全部设置警戒,待雨停后将启动清淤和挡土墙加固工程;全镇供电恢复率100%;转移群众中,已有18户返回家中,剩余2户将根据地质评估结果另行安置。
但抢险并未结束。在镇政府会议室,一场关于”灾后重建”的会议仍在继续。”这次暴雨暴露了我们在地质监测和应急物资储备上的短板。”陈锡波翻看着抢修记录,”下一步要给12处易灾点安装专业监测设备,每个村至少储备2台大功率抽水机和500个沙袋。”他特别提到:”要给独居老人家里加装一键报警装置,刚才转移时,有位80岁的阿婆说’听到喇叭响才知道要走’,这说明我们的宣传还得更精准。”
雨后的阳光穿透云层,洒在虎空村的晒谷场上。几位村民正忙着清理门前的淤泥,72岁的王伯蹲在台阶上抽旱烟,望着远处正在作业的挖机说:”我在这儿住了60年,没见过这么大的雨。好在镇里的干部来得及时,连我家屋顶的漏雨都帮忙补了。”他的话里带着劫后余生的踏实,也藏着对基层干部的信任。
从预警到转移,从抢险到重建,红场镇的24小时,是无数基层工作者用脚步丈量平安的24小时。正如陈锡波在总结会上说的那句话:”自然灾害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风险的漠视。只要我们把群众的安危放在第一位,把每一个细节做到位,就能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暮色渐浓时,记者离开红场镇。山脚下的村庄里,炊烟正袅袅升起;重新亮灯的窗口透出暖黄的光;几个孩子举着塑料袋在积水里捞鱼,笑声清脆得像银铃。这场暴雨或许会留下伤痕,但更会刻下温暖的印记——那是基层干部沾满泥浆的胶鞋,是抢修队员磨破的手套,是转移群众递来的一碗热粥,更是灾难面前,人与人之间最朴素的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