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裂大地上的坚守:河南40年大旱下的农民困境与抗争

河南遭遇40年最严重干旱,土地龟裂庄稼受灾,农民在坚守与无奈中抗争,全省多方力量积极行动抗旱保粮,这场旱灾也引发对水利建设和应对极端天气的思考,提醒人们守护土地就是守护饭碗。

绝境中的庄稼地

在河南广袤的土地上,一场前所未有的旱灾正肆虐着。土地像是被一双无情的大手撕裂,一道道深不见底的地缝纵横交错,最深的地方能轻松塞进半条胳膊。周口的孙老汉跪在枯黄的玉米地里,粗糙的手颤抖着摸着那裂得能瞧见底下干硬土块的地缝,喉咙里像被一团干棉花堵住,哽咽得说不出完整的话来。他抓起一根玉米棒,玉米皮脆得如同薄纸,稀稀拉拉的颗粒比手指头还要瘦小,这惨状让这位种了一辈子地的老汉满心绝望,他悲叹道:“活了大半辈子,守着河南这方田,从没见过这么邪乎的旱!今年这收成,能保住三成就算烧高香,种子钱怕是都得打水漂喽。”

驻马店的河床更是干涸得触目惊心,裂开的缝隙能塞进成年人的巴掌。一位老农扒开地里蔫头耷脑的红薯藤,底下那小得像指甲盖的块茎让人揪心,他苦笑着摇头:“再不下雨,今年收的这点玩意儿,怕是只够留着当明年的种子,连喂猪都嫌寒碜。”河南的庄稼地正遭受着64年来最严重的干旱。自7月起,太阳如同一个巨大的火球,铆足了劲释放着热量,全省平均气温创下1961年以来的新高,41%的气象监测点亮起了“红警”。素有“中原粮仓”之称的周口,气温比往年蹿高了4度多,而降雨量却暴跌九成,地里的土被烤得像火炭一般滚烫。

玉米正处在抽雄吐丝的关键时期,花生也到了开花下针的重要节点,每一滴水都珍贵如油。然而,干旱让玉米的花粉失去了活力,花生的果针在坚硬的地里根本无法钻进去。摊开河南的旱情图,那一片片刺眼的红色让人触目惊心。豫南的驻马店、豫东的周口、南阳等地旱情最为严重。仅驻马店一地,受旱的庄稼地就多达176万多亩,曾经绿油油的禾苗如今蔫成了黄渣渣,让人看了心疼不已。7月15日那天,河南111个县的气温集体冲上了40℃,柏油路上煎鸡蛋都不再是夸张的说法。驻马店整个7月降雨量仅有6毫米,连常年的十分之一都不到;平原上的地下水比去年同期下降了近4米,井里抽上来的水带着泥黄,就像掺了土的米汤。

农民的艰辛与无奈

周口的李建国,62岁的他为了浇地,已经二十多天没睡过一个囫囵觉,白天黑夜连轴转。高强度的劳作让他瘦了快二十斤,裤腰带都紧了三个眼。他粗糙的手轻轻抚过玉米叶,边缘焦得像被火燎过,满心愁苦地说:“更愁的是电费,一个月就花了两千多,这钱要是打了水漂,心疼得能掉眼泪。”巩义金口村,6月13日那天热到了43.9℃,连最耐旱的竹子都扛不住,叶子卷得像缝衣针。村民张新利从山上窑洞里搬下来取水,五十岁的汉子直叹气:“活了半辈子,哪见过这光景?山坳里的泉眼都干了,喝水都得走二里地。”

龟裂的土地像一张张干渴的嘴,拼命地想吸点水,可抽上来的井水浑得发暗。孙老汉蹲在地头,旱烟一根接一根地抽着,烟锅里的火星明明灭灭:“一天浇一遍,地还是干得冒烟,那玉米棒子长得,比老鼠耳朵还小,看着就憋屈。”面对这肆虐的旱魔,河南的庄稼人没有坐以待毙,他们选择了坚守,但这份坚守背后藏着太多的心酸与无奈。

叶县大林头村的娄建宾,为了保住玉米,已经给玉米浇了四遍水,还打算立秋前接着浇。他额头上的汗珠顺着皱纹往下淌,砸在干裂的土地上瞬间就没了踪影,他坚定地说:“庄稼是农民的命根子,眼睁睁看着它们旱死,那心就像被猫抓似的,坐不住。”有的村子机井少,农民们凌晨四点就排起了长队,像赶集一样。用电高峰时电压不稳,水泵哼哼唧唧抽不上水,有人干脆裹着化肥袋睡在地里,等半夜电压稳了再抽,蚊子嗡嗡叫也顾不上拍。

然而,也有人实在扛不住了。古路湾村的娄小三扒着手指头算了一笔账:“浇一亩地得80块,加上种子化肥,一亩地投入超1100块。就现在这玉米价,亩产低于900斤就得赔本,可今年这光景,能收600斤就烧高香了,这不就是往水里扔钱吗?”更让人难受的是,就算拼了命浇水,减产也成了定局。南阳的李涛站在自家田里,一半的玉米叶已经黄得像枯纸,一捏就碎,他无奈地说:“上半年涝死一批,剩下的这一半,肥料被太阳晒得挥发了,能有一半收成就不错,这真是旱涝两头堵,没处说理去。”种了五六十亩玉米的张先生,近一个月电费花了两千多,把地全浇一遍得半个月,可土地像个无底洞,怎么都喂不饱,他看着那蔫头耷脑的苗,满心纠结:“有时候看着那蔫头耷脑的苗,真想扔了锄头不干了,可脚一踩在这土地上,又舍不得。”

全社会的抗旱行动

这场旱灾里,不只是农民在孤军奋战,全省都动了起来,与旱魔展开了一场争分夺秒的抢夺战。8月1日那天,省应急管理厅联合消防队伍,带着大流量排水车和水泵,二十多号人直奔周口。送水的车轱辘碾过干硬的土路,扬起的尘土里都带着一股较劲的劲儿。

钱和政策也迅速跟上了:省财政紧急拨了2000万抗旱资金,中央的“一喷多促”专项资金先预拨了1亿;周口、驻马店也纷纷掏出家底,分别拿出2000万、900万,全部投入到应急打井和购买设备上,大家都明白,能多一口井,就多一分保住庄稼的指望。

周口项城那边,七台喷灌机没日没夜地运转,卷盘式的机器转一圈,就能浇几百亩地,就像给土地“淋浴”一样。滴灌、管道输水这些节水的办法也全都用上了,每一滴水都用在了刀刃上。水利部门从6月下旬就开始调水,11亿立方米的水库水往旱区送,黄河水也引到了周口的田里,就像给干渴的土地递上了一碗凉茶。机井不够?周口、驻马店就给补贴,一口气打了1.88万眼应急井,当井口的水哗哗流出来时,有人当场就红了眼眶。

农技专家也没闲着,18个省级指导组往田间地头跑,近5万人次下乡,手把手教农民怎么浇水才省水。睢县农业农村局的高级农艺师张明说:“得避开中午日头最毒的时候浇,用滴灌、喷灌,让水慢慢渗,别让太阳一下子烤干了,这就跟人渴了不能猛灌水一个理儿。”

旱灾背后的思考与坚守

这场旱灾来得蹊跷,根源在于老天爷的“脾气”变了。今年6月下旬到7月上旬,西太平洋那股副热带高压像坐了火箭似的往北蹿,跳得又快又早。7月以来,它更是赖在河南不走了,还一个劲往西、往北扩,空气受其影响不断下沉,越沉越热,把河南捂成了一个大蒸笼。这高压一挪窝,本该往河南跑的雨云全被赶到河北、北京去了。海边的台风也不争气,一股脑往浙江、福建那边钻,把水汽全泼在了海里,河南就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干得冒烟。

更让人揪心的是,这并不是河南头一回遭罪。去年夏天那“旱涝急转”还历历在目:6月还在抗旱保苗,7月就来了场暴雨,南阳社旗县三天浇了867毫米雨,比常年一年的雨还多,地里的苗刚从旱里缓过来,又被淹得直冒泡。有农民叹着气说:“浇了三次水救活的苗,最后被洪水淹死了。这‘旱涝双杀’,比钝刀子割肉还难受。”研究表明,近50年中原地区干旱来得越来越频繁,频率涨了52%,老天爷这“翻脸比翻书还快”的性子,怕是成了常态。

网上有句话说得实在:“房子盖得够住几代人,路修得四通八达,真该多往水利上投点钱,这才是庄稼人的保命根。”田埂上,有老农摩挲着干瘪的玉米棒,嘴里念叨:“地再旱,咱农民的锄头不能撂。”他脚边,新铺的灌溉水管正汩汩往地里渗水,那水流细细的,却像一道防线,死死守住中原粮仓的希望。远处的田野里,新架的滴灌管道在太阳下闪着光,像给土地系上了银带子。孙老汉蹲在地头,小心翼翼地把一株耐旱玉米苗埋进湿润的土里,轻声说:“老天不给水,咱就自己造条‘河’,总能扛过去。”

旱灾总会过去,但极端天气怕是成了常客。河南这遭罪提醒我们:当老天爷跟粮仓过不去时,守好脚下的土地,就是守好咱每个人的饭碗。在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上,农民们用他们的坚守诠释着对土地的热爱,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也让我们看到了战胜旱灾的希望。未来,我们期待能有更完善的水利设施、更科学的应对措施,让这片土地上的庄稼不再受干旱的肆虐,让农民们的付出都能换来丰收的喜悦。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