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多地结束56天干旱迎来持续五天降雨,需警惕旱涝急转风险,政府与民众需共同做好防范措施。

“老天爷终于开眼了!”8月8日清晨,驻马店市西平县的老杨蹲在自家田埂上,手捧着湿润的泥土,眼角泛着泪。他脚下的玉米地,已经整整56天没见过一滴雨——原本该绿油油的叶片卷成了干条,地表的裂缝能塞进一根手指,连最耐旱的花生苗都开始枯黄。
这一天,河南气象局的暴雨蓝色预警准时响起:从8月6日开始的这场雨,终于覆盖了全省15.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未来五天,郑州、洛阳、平顶山等12个地市将迎来中到大雨,局部地区单日降雨量可能突破100毫米,达到大暴雨级别。这场被老乡们念叨了整月的“救命雨”,终于要来了。
56天“滴水未进”:河南的旱,旱到了骨头里
这场雨为何让全省上下如此“望眼欲穿”?数据最能说明问题——河南省气象局统计显示,7月1日至8月5日,全省平均降水量仅12.3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85%,其中驻马店、周口、商丘三市的部分乡镇,累计降水量甚至不足5毫米,创下了196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同期最少值”。
在漯河市舞阳县的种粮大户李大姐家,记者看到晒谷场上堆着半袋发霉的玉米。“7月该浇水的时候,水库见底了,机井抽不出水,只能用拖拉机拉水浇地。”她指着远处龟裂的农田苦笑,“你瞅这地,硬得能硌碎砖头。前几天有只麻雀掉进去,挣扎了半天才扑棱着飞出来。”
干旱不仅“烤”焦了庄稼,更让老乡们的生活犯了难。郑州市金水区的王阿姨说,家里的水龙头最近半个月出水量越来越小,“早上接盆水要等十分钟,洗澡都得掐着表算时间”。而农村地区的更艰难:周口市太康县的张大爷每天要走两公里山路,去山脚下的老井挑水,“井里的水位下降了七八米,井绳都加长了两根”。
这场雨为啥“迟到”又“猛”?副高和气候变化的“组合拳”
这场雨为何来得这么晚?又为何突然变得“凶猛”?气象专家给出了专业解读:关键在“副热带高压”这个“幕后推手”。
“副热带高压是影响我国夏季降水的重要系统,正常情况下,它的北侧会有暖湿气流北上,带来降雨。”河南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刘敏解释,“但今年7月,副高异常偏强且稳定,像个巨大的‘锅盖’扣在中原上空,不仅阻断了南方暖湿气流的输送,还让地面热量难以扩散,导致高温和干旱‘双重加码’。”
更值得警惕的是气候变化的影响。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的研究显示,近20年来,华北地区夏季降水“极端化”趋势明显——要么“空窗”少雨,要么“集中”暴雨。2021年郑州“7·20”特大暴雨(单日降雨量突破552毫米)、2023年海河流域极端强降水,都是这种趋势的体现。“全球变暖让大气‘持水能力’增强,一旦条件合适,短时间内的强降水概率大幅增加。”刘敏说。
雨是“救命水”,也是“风险源”:旱涝急转的“致命算术”
对于久旱的土地,这场雨确实是“及时雨”——河南省农业农村厅专家测算,每亩地若能吸收30毫米有效降水,可缓解玉米抽雄期的水分危机;若能达到50毫米,花生、大豆等作物的结实率能提升15%以上。但“旱转涝”的风险,同样不容忽视。
“土壤就像一块干透的海绵,突然遇到暴雨,根本来不及吸收水分。”河南省水文水资源局高级工程师陈志强打了个比方,“表层土壤的渗透速率可能从干旱时的1毫米/小时,骤降到0.1毫米/小时以下,多余的雨水会迅速形成地表径流,引发山洪、泥石流或城市内涝。”
历史教训就在眼前。2021年郑州“7·20”暴雨中,部分山区因前期干旱导致土壤松散,强降水直接冲毁了道路和房屋;2023年信阳固始县,一场短时强降雨导致河流水位3小时上涨2米,沿岸农田被淹超千亩。而今年的情况更特殊——前期干旱让全省85%的中小河流处于“低水位运行”,河道行洪能力下降;部分水库虽经蓄水,但仍低于死水位,难以应对突发洪水。
“特别要注意局地强对流天气。”刘敏提醒,“预报显示,本次降雨过程中,郑州、洛阳等地可能出现8-10级雷暴大风,小时雨量可达50-90毫米。这种‘短平快’的强降水,最容易引发城市内涝和地质灾害。”
从“等雨”到“防险”:老乡们的“安全指南”请收好
面对这场“喜忧参半”的雨,河南各地已提前行动:水利部门启动了24小时值班制度,对全省13座大型水库、300余座中小型水库开展拉网式排查;应急管理厅紧急调运了2000台排水泵、50万条沙袋,前置到山区和城市易涝点;农业农村厅组派了1000支技术服务队,指导农民抢抓降雨窗口期补种短生育期作物。
但对普通老乡来说,更需要的是“接地气”的防护措施:
- 山区居民:密切关注山洪预警,避免在沟谷、河道等危险区域停留;提前加固房屋,清理房前屋后的排水沟。
- 城市居民:暴雨期间尽量减少外出,远离路灯杆、电线杆等带电设备;开车遇到积水路段,务必绕行(水深超过轮胎1/2高度时,车辆可能熄火)。
- 农民朋友:降雨前及时清理田间排水沟,避免积水烂根;降雨后若土壤过湿,需等表层晾干后再进行田间作业,防止农机陷入泥中。
“雨是好的,但安全比什么都重要。”在郑州工作的驻村书记赵琳,这两天正带着村干部逐户检查危房,“昨天去张庄,王奶奶家的院墙裂了道缝,我们已经帮她搭了临时支撑。老乡们盼了这么久的雨,咱们得让他们既喝上‘解渴水’,又不担‘风险水’。”
雨过之后:河南的“抗旱韧性”该如何提升?
这场雨,既是“及时雨”,也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河南在应对极端天气中的“短板”——从农业灌溉设施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到城市地下管网的排水能力;从气象预警的“最后一米”传递,到基层应急物资的储备水平,都需要更系统的提升。
“这次降雨后,我们计划在南阳、商丘等干旱易发区推广‘集雨窖+滴灌’工程,让每滴雨水都‘物尽其用’。”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透露,“同时,我们将联合气象部门,针对不同作物制定‘气象灾害应对指南’,让农民从‘靠天吃饭’转向‘知天而作’。”
暮色中的郑州,天空已经阴云密布。楼下遛狗的李大爷抬头看了看天,笑着说:“盼了俩月的雨,总算是要来了。不管下多大,咱先把阳台上的花盆搬屋里,再给老家的爸妈打个电话,让他们别在地里瞎忙活。”话音刚落,豆大的雨点便噼里啪啦砸了下来——这场等了56天的雨,终于要和河南老乡们“撞个满怀”了。
它带着清凉,带着希望,也带着一丝警示。但正如老话所说:“雨是天地的信,读懂了,才能过好日子。”河南的老乡们,且看且珍惜,且防且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