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超市TOP100榜单中,河南零售业呈现多元格局,虽胖东来以独特服务成行业标杆,但从超市业务销售额看,创立于1992年、旗下有多品牌且业态多元、年销约98.58亿元的大张才是真正的“河南超市一哥”,而该榜单也启示区域深耕与全国扩张各有价值、服务与供应链是竞争力关键、企业文化塑造企业灵魂,河南超市业的多元探索是中国零售业健康发展的生动写照。

9月的郑州,秋意初显,但在郑州航空港区的富士康厂区周边,一场无声的“人力争夺战”已进入白热化。凌晨五点的招聘大厅里,排队的工人蜿蜒数百米;厂区外的公交站台,挂着“急招普工”“返费9800元”的红色横幅;甚至有中介骑着电动车穿梭在城中村,举着喇叭喊“干满3个月,到手近3万”。这座全球最大的苹果手机组装基地,正以“日进万人”的速度吸纳劳动力——而这一切,都源于苹果17系列新品发布前夜的产能冲刺。
一、“返费破9000”:苹果新品背后的用工狂欢
“今年6月返费才5000,现在直接涨到9800,够我在老家县城付个首付了!”在郑州富士康门口,38岁的建筑工人王师傅捏着招聘传单感叹。他口中的“返费”,是富士康为应对旺季临时推出的“激励政策”:工人签3个月短期合同,离职时可额外获得一笔补贴。从5000元到9800元的涨幅,折射出苹果17系列带来的产能压力有多大。
作为全球90%苹果手机的“出生地”,郑州富士康的产能直接影响着全球“果粉”的收货速度。随着苹果17系列发布会临近(9月16日正式上市),首批订单的量产压力骤增。富士康内部人士透露,为确保9月19日前完成首批供货,厂区需在短时间内将日产能从平时的80万台提升至120万台,这意味着需要新增约20万产业工人支撑产线运转。
“两班倒”成了最直接的解决方案:白班从早7点到晚7点,夜班从晚7点到早7点,每班10小时,中间仅留半小时用餐。产线上的工人重复着组装、贴膜、包装的动作,平均每小时要完成12台手机的组装任务。“刚开始手生,一天下来手指都肿了;熟练了之后,眼睛都不敢多眨——流水线的速度比心跳还快。”刚入职两周的00后女孩小林说。
二、从“人口红利”到“供应链依赖”:苹果为何押注郑州?
郑州富士康的“用工神话”并非偶然。2010年,苹果CEO库克亲自选址郑州,看中的正是这座“火车拉来的城市”的三大优势:
其一,人口红利的“蓄水池”。河南作为中国人口第三大省(常住人口超9800万),劳动力供给充足且成本低于东部沿海。以郑州为例,制造业普工月均工资约6000-8000元,仅为上海、深圳同类岗位的60%-70%。这种成本优势,让苹果能以更低价格生产出高性价比的iPhone,维持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其二,交通枢纽的“加速度”。郑州是“米”字形高铁网络的中心,京广、陇海两大铁路干线在此交汇,距离北京、上海、广州均在4小时高铁圈内;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开通了40余条国际货运航线,可直接将iPhone运往欧美、东南亚。这种“物流动脉”的畅通,让苹果的“全球-本地”供应链模式得以高效运转——美国设计的手机,韩国三星提供芯片,日本索尼供应摄像头,最终在中国郑州完成组装,48小时内就能摆上纽约第五大道的苹果店柜台。
其三,政策红利的“催化剂”。河南省将电子信息产业列为“十四五”支柱产业,为富士康提供了土地、税收、用工培训等全方位支持。例如,厂区周边的“员工社区”由政府统一规划,配套建设学校、医院、商场;针对外来务工人员,推出“居住证+积分落户”政策,解决子女教育、住房等后顾之忧。这种“政企协同”模式,让郑州富士康从最初的“单一工厂”发展为年产值超5000亿元的“产业生态城”,带动周边300余家配套企业聚集。
三、“高收入”背后的汗水:劳动者的真实生存账
“干满3个月,到手能攒2万多!”中介的话术极具诱惑力——按郑州富士康普工月薪6500元计算,加上9800元返费,3个月总收入确实可达2.9万元。但对大多数工人来说,这笔“高收入”的背后,是超负荷的身体透支与职业风险。
产线上的工作看似简单,实则对体力和专注力要求极高。小林曾因连续工作12小时,在贴手机膜时划伤了3台iPhone屏幕,“主管说返工要扣绩效,当月奖金全没了”。更普遍的是慢性损伤:长期低头组装导致颈椎间盘突出,重复抓握零件引发腱鞘炎,夜班导致的生物钟紊乱更是家常便饭。“我们车间300多人,一半以上有腰疼的毛病。”45岁的线长陈姐说,她抽屉里常备着止痛膏和降压药。
高强度的工作节奏也压缩了工人的生活空间。王师傅住在厂区外的“夫妻房”里,15平米的房间里摆着两张上下铺,住了4个人。“下班只想躺床上睡觉,周末也不敢多出门——来回车费要30块,够孩子买一周的菜了。”他坦言,自己最盼望的是春节前的“返乡潮”,那时厂区会放宽离职限制,“攒够钱就回家,再也不干这活了”。
四、“用工荒”与“招工热”的悖论:制造业的深层困境
郑州富士康的“日进万人”看似热闹,却折射出中国制造业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年轻一代劳动者对“流水线重复劳动”的容忍度降低,更倾向于选择外卖、网约车等灵活就业;另一方面,电子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仍高度依赖“规模效应”,短期内难以通过自动化完全替代人工。
“现在招普工比招大学生还难!”郑州某职业院校就业办主任坦言,95后、00后学生宁可去送外卖,也不愿进工厂——流水线的“计件制”考核像一根紧箍咒,“干得越多,身体损耗越大;想多赚点,就得牺牲健康”。这种观念转变,让传统制造业的“人口红利”逐渐消退,倒逼企业不得不提高待遇、改善管理。此次富士康将返费提高至9800元,本质上是用更高的短期成本,填补长期用工短缺的缺口。
结语:当“苹果热”退去,留下的是什么?
随着苹果17系列的热销,郑州富士康的“用工高峰”终将过去,但这场“20万人两班倒”的热潮,为我们留下了多重思考:对企业而言,如何在追求效率与保障劳动者权益间找到平衡?对政府而言,如何推动制造业从“规模扩张”转向“技术升级”,减少对廉价劳动力的依赖?对劳动者而言,当“高收入”与“健康损耗”成为单选题,社会又该如何提供更多元的就业选择?
或许,正如经济学家李稻葵所言:“中国制造业的未来,不在‘抢工人’,而在‘造机器’——用自动化、智能化技术降低对人工的依赖,同时提升产品附加值,让劳动者从‘流水线工具’转变为‘技术操作者’。”当苹果17的热度退去,郑州富士康的产线终将恢复常态,但这场关于“用工”的讨论,应该持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