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与西贝关于预制菜的争议,折射出中国消费者对其既渴望便捷又天然抵触的矛盾心理,而日本通过超市便当的预制与现做平衡、餐馆分层使用以及预制菜行业四阶段发展所积累的经验,为中国解决预制菜行业高速发展下的食品安全、标准缺失、认知偏差和冷链成本等挑战,实现从争议到共识的转变提供了有益启示。

2025年9月,罗永浩一句“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还那么贵”的吐槽,将“预制菜”推上舆论风口。西贝创始人贾国龙迅速回应“没有一道预制菜”并起诉,罗永浩则悬赏10万元征集线索,呼吁立法强制标注。这场争议表面是“是否预制”的对峙,实则折射出中国消费者对“非现做”食品的矛盾心理——既渴望便捷高效,又对“看不见的厨房”天然抵触。而邻国日本的餐饮实践,或许能为这一困境提供独特启示。
一、争议本质:预制菜定义的“认知鸿沟”
罗永浩与西贝的争论核心,在于公众对“预制菜”的日常理解与官方定义存在偏差。广东律师指出,相关部门界定的预制菜(如经预处理、部分加工的半成品)与消费者印象中的“工厂流水线速食”截然不同。西贝附上13道菜品的“作业指导书”,展示米饭预调味、配菜预处理的流程,试图证明“部分预处理≠全预制”;罗永浩则坚持“消费者感知即真相”,呼吁立法强制标注。这种分歧本质上是技术与消费认知的脱节——当“现做”的边界被模糊,信任便成了最稀缺的资源。
二、日本经验:便当文化与分层使用的平衡术
与中国当下的争议类似,日本也曾经历过对“非现做”食品的质疑,但其通过数十年的探索,构建了一套“超市便当+餐馆分层”的成熟体系,为预制菜找到了社会接受的平衡点。
(一)超市便当:预制与现做的“精妙协奏”
日本便利店便当是预制文化的典型载体。其制作采用“中央厨房预处理+门店简单组装”模式:米饭提前用寿司醋调味,配菜如蛋饼切条、西兰花焯水,最终在门店与新鲜食材组合。这种模式既保证效率(3-5分钟出餐),又保留“现做观感”——消费者看到的仍是热气腾腾的组装过程。
便当的“预制程度”因品类分层:完全预制的饭团、寿司(全程中央厨房完成)占比高;半预制的照烧鸡饭(主料预制、配菜现炒)是主流;高端超市甚至提供现场制作的便当,满足个性化需求。其成功关键在于:
- 价格分层:从300日元(约15元)简易便当到2000日元(约100元)高端款,覆盖全消费群体;
- 健康设计:严格遵循碳水、蛋白质、蔬菜的均衡搭配,色彩与摆盘堪比艺术品;
- 透明信任:多数超市标注制作时间与成分,保质期仅24-48小时,强调新鲜度;
- 长期教育:百年便当文化积累的市场信任,叠加严格的食品安全标准,让消费者对“预制”习以为常。
(二)餐馆使用:中低端“效率优先”与高端“体验至上”的分化
日本餐馆对预制菜的使用同样呈现明显分层:
- 中低端日料店(人均200元左右):预制菜占比超60%。小菜(如海藻、蛤蜊)多为冻品分装,汤底用粉包调制,炸物/烤物多为半成品加热,甚至99%的鳗鱼并非活鱼现烤。业内人士透露,常见小菜(如藤椒扇贝裙边)单价低至70元/公斤,炸物/烤物半成品成本可控,支撑了低价策略。
- 高端日料店(人均500元以上):坚持“板前料理”(厨师当面制作),选用当季新鲜食材,标注原产地与捕捞时间,提供定制服务。这类店铺通过“现做仪式感”与“食材稀缺性”,满足消费者对品质与体验的追求。
这种分层策略精准匹配不同需求:中低端消费者看重性价比与效率,接受适度预制;高端消费者则为“现做体验”支付溢价,两者并行不悖。
三、日本预制菜行业:四阶段发展铸就成熟市场
日本预制菜行业的成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完整的周期演变:
- 导入期(1958-1967年):冷链建设推动,1964年东京奥运会首次大规模使用预制菜(如便当、配菜),奠定基础;
- 爆发期(1968-1996年):经济腾飞与单身家庭增多,预制菜因便捷性需求激增,市场规模快速扩张;
- 稳定期(1997-2006年):经济泡沫破裂后增速放缓,消费者更趋理性;
- 恢复期(2007年至今):金融危机后需求V型反弹,2022年冷冻预制菜消费达1.2万亿日元(约86亿美元),人均23.9公斤/年,近70%日本人每周食用超1次。
这一过程伴随着消费者教育的深化、冷链技术的完善,以及企业对细分需求的精准捕捉。
四、中国挑战:高速发展下的“信任瓶颈”
反观中国,预制菜行业正处于高速增长期,但挑战同样显著:
- 规模与潜力:2025年市场规模突破6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20%。B端(如西贝中央厨房)通过标准化提升出餐效率3倍;C端市场增速达38%(如叮咚买菜“30分钟达”覆盖200城);技术进步(液氮速冻保质期18个月、风味还原度90%)推动产业升级,六大产业基地形成。
- 核心问题:
- 食品安全焦虑:消费者担忧“食材不新鲜”“添加剂过多”,信任基础薄弱;
- 标准缺失:2024年前缺乏统一行业定义,导致“预制”概念模糊;
- 认知偏差:多数人将预制菜等同于“低质速食”,忽视其便捷性与技术含量;
- 冷链成本:虽较2020年下降42%,但仍高于日本,限制配送半径与新鲜度。
结语:从“争议”到“共识”的必经之路
日本的便当文化与预制菜分层体系证明,消费者对“非现做”食品的接受度并非不可改变,关键在于建立透明、分层、信任的市场环境。对中国而言,罗永浩与西贝的争议恰是一次契机——通过明确行业标准、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推动消费者教育,让“预制”不再是“隐形的焦虑”,而是“可选的便利”。当技术、信任与需求真正匹配时,预制菜或将成为中国餐饮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而非争议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