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上的歌声与烟火:老姆登村“非遗+文旅”的振兴密码

云南老姆登村郁伍林以非遗“哦得得”为魂发展民宿文旅,带动村民致富,实现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双赢。

“哦哦,哦得得,米勒玛沃哦得得……”2025年中国原生民歌节开幕演出上,9岁的李雅舒和紫智浩在怒族民歌“哦得得”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郁伍林的带领下,用清亮的童声唱起这首古老的怒族歌谣。舞台之下,怒江大峡谷的“云端村庄”老姆登村正随着这悠扬的旋律,向世界敞开怀抱——这里不仅有缭绕云雾中的怒族特色建筑,更有以非遗为魂、以文旅为翼的乡村振兴生动实践。

一、从“火塘待客”到“民宿经济”:一颗种子的发芽

老姆登村,在怒族语言里意为“人们喜欢来的地方”。它坐落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碧罗雪山半山腰,是茶马古道的重要节点。清晨,云雾像轻纱般缠绕着依山而建的怒族特色建筑;傍晚,夕阳为青瓦木墙镀上一层金边。然而,过去这座“云端上的村庄”因交通闭塞鲜有人知,村民们守着人均仅0.76亩的耕地,过着单一的农耕生活。

转机始于1996年。20岁的郁伍林前往上海中华民族大观园参与民族文化展演,两年后与妻子回到家乡。那时,村里偶尔会有背包客问路或借宿,郁伍林总会把火塘边干净的床铺让出来。“当时没‘旅游’的概念,就是朴实的待客之道。”他回忆道。有位背包客离开时,在孩子摇篮下留下一张纸条:“钱是我们的一点心意,请务必留下。建议给更多旅客提供住宿,收些钱既能方便游客,也能帮到自己。”这张纸条,像一颗种子埋进了郁伍林心里。

2001年,郁伍林以自己名字的谐音“150”为名,在自家老宅开了村里第一家农家乐“怒苏哩150客栈”——一层石棉瓦房里放着两张大通铺。最初,背包客们“只要有个干净地方躺着就行”;到2008年前后,需求变成了“房间带卫生间和洗澡设施”;后来,游客又希望能“在房间欣赏美景”。郁伍林的民宿跟着需求变了4次:从石棉瓦房到能容纳100多人就餐、80余人住宿的两个大客栈,从单一住宿到融合餐饮、文化体验的综合空间。

他的成功让村民看到了“旅游饭”的潜力。许多人来请教开民宿的经验,郁伍林毫无保留地分享选址、装修和经营心得。在当地政府支持下,村里陆续建起40多家民宿,一半以上村民吃上了“旅游饭”。曾经闭塞的小山村,2024年旅游收入达800多万元,成了真正的“人们喜欢来的地方”。

二、非遗融入烟火:让文化“活”在当下

夜晚,游客围坐在老姆登村民宿的火塘旁,看穿着鲜艳怒族服饰的村民弹起“达比亚”(怒族传统乐器)、唱起“哦得得”、跳起“达比亚舞”。这场景,正是郁伍林探索“非遗+文旅”模式的生动写照。

“哦得得”是怒族民歌中保存最完整、流传最广的曲牌名,2006年被列入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它最初是怒族的语气词“慢慢唱”,后来成为民歌类别,包含古歌、叙事歌、丧葬歌、情歌和儿歌等。古歌讲述祖先迁徙历史,叙事歌传递道德伦理,儿歌表达对母亲的思念——无论哪种类型,每句句尾的“哦得得”都像一颗文化的种子,承载着怒族的情感与记忆。

郁伍林从小听着爷爷奶奶在火塘边唱“哦得得”长大,掌握了众多曲牌和曲调。但他也担忧:“怒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民歌靠口口相传,老人走了,很多东西就没了。”如今,他成了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不仅带着两个“小小传承人”登上原生民歌节舞台,还在村里办起传承班,寒暑假免费教孩子们唱“哦得得”、弹“达比亚”。“我的目的不是只教几首歌、跳几支舞,而是让他们从小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未来能把它们传下去。”他说。

村里还组建了非遗展演队,队员年龄从80多岁到还在上学的孩子都有。“表演是有偿服务,老人白天劳作或学习,晚上表演不误农时,还能增加收入。”郁伍林介绍,展演队通过“非遗+旅游”模式向游客展示传统文化,旅游旺季时,队员每人每月能额外收入约4000元——这比他们白天辛苦劳作一天挣100元可观多了。“现在很多年轻人也愿意参与,因为经济发展让文化传承有了生命力。”他说。

三、云端村庄的新图景:文化与经济的双向奔赴

在老姆登村,“非遗+文旅”不是简单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而是文化与经济的双向滋养。游客来到这里,不仅能住特色民宿、赏峡谷风光,还能通过非遗展演、文化体验活动,深入了解怒族的历史、民俗和艺术。郁伍林在客栈内设立的怒族文化展示厅,陈列着以往的农耕生产生活用具,让游客触摸到怒族生活的烟火气;“非遗展演+篝火晚会”活动,则让游客亲身参与民歌演唱,感受非遗的魅力。

“有民族文化特色,乡村旅游发展才真正有魂。”郁伍林深知这一点。他坚持把怒族文化融入乡村旅游的每一个细节:民宿的装饰融入怒族图腾和色彩,餐饮主打怒族传统美食,旅游线路设计串联起文化体验点和自然景观。这种深度融合,让老姆登村的旅游有了独特的灵魂,也让游客有了更丰富的体验。

如今的老姆登村,云雾依旧缭绕,但多了游客的欢声笑语;火塘依旧温暖,但多了文化传承的故事。郁伍林站在客栈门口,望着远处的青山和穿梭的游客,坚定地说:“非遗+文旅这条路,我会一直坚持下去。”在他的带领下,老姆登村正用非遗的“文化密码”解锁乡村振兴的“幸福密码”,让这座“云端上的村庄”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从一颗待客的种子到一片繁荣的文旅森林,从一首古老的歌谣到乡村振兴的动人乐章,老姆登村的故事告诉我们:当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相遇,当古老村庄拥抱时代机遇,就能唱响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之歌。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