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村T:当非遗文化“活”起来,和美乡村“火”起来

贵州台盘村“贵州村T”以非遗文化为核心打造文旅盛宴,实现非遗活态传承、村民增收与和美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赋能范例。

“咚——咚咚——”一阵激越的鼓点从黔东南的山谷间传来,身着苗绣盛装的姑娘们手持银饰,踏着芦笙的节奏翩翩起舞;不远处的染布坊里,蓝靛香气弥漫,村民正将一块块素布浸入染缸,捞出后展开便是云霞般的蜡染图案;村道两旁的摊位上,银匠敲打着精美的银冠,绣娘飞针走线绣着“蝴蝶妈妈”的传说……这里是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台盘村的“贵州村T”——一场以非遗文化为核心、以和美乡村为底色的文旅盛宴,正吸引着天南海北的游客走进大山,感受“活态传承”的魅力。

一、从“乡村T台”到“文化磁场”:一场演出的破圈之旅

“贵州村T”的故事,始于一场普通的乡村文艺活动。2023年夏天,台盘村村民自发组织了一场“乡村T台秀”:苗家姑娘们穿着自家绣制的盛装,在村广场的简易T台上走秀,展示祖传的刺绣技艺与时尚的搭配创意。没想到,这场“土味”十足的活动被游客拍成视频发到网上,迅速登上热搜——“原来苗绣可以这么潮!”“想买同款!”评论区里,点赞量一周内突破百万。

“我们没想过会火。”活动发起人、台盘村党支部书记张志强回忆,“但村民们从小就会绣花、做银饰,这些非遗本来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大家就想,为啥不把老手艺‘亮出来’,让更多人看看?”此后,“贵州村T”从一场临时演出升级为常态化文旅品牌——每年农历六月六“吃新节”、春节等重要节点,台盘村都会举办大型非遗展演活动,邀请周边村寨的苗族、侗族同胞共同参与,形成“村村有特色、寨寨有绝活”的文化矩阵。

今年的“贵州村T”更是一场非遗文化的“嘉年华”:主舞台上,苗族反排木鼓舞的鼓点震得人心跳加速,舞者赤脚踏地,每一步都踏出百年的历史回响;侗族大歌的多声部合唱在山谷间回荡,不用指挥、无需伴奏,却能唱出“清泉般闪光的音乐”;非遗市集里,60岁的银匠杨师傅现场锻造“牛角银冠”,锤声叮当间,游客们围观学习“银饰上的图腾寓意”;染布体验区里,孩子们把白布扎成小粽子形状,放进蓝靛缸里浸染,期待着自己独一无二的“非遗作品”。

“以前觉得非遗离我们很远,现在才知道,原来我们的刺绣、银饰、歌舞都是宝贝。”台盘村绣娘王晓梅说。她家的苗绣工坊如今成了“网红打卡点”,游客可以现场看绣娘飞针走线,还能定制带有自己名字或祝福语的绣片。“去年靠卖绣品和开体验课,收入比种地翻了三倍!”她笑着说。

二、非遗“活态传承”:从老手艺到新经济

“贵州村T”的火爆,绝非一场简单的“文化秀”,而是非遗“活态传承”的生动实践——它让沉睡的非遗技艺走出博物馆、走出书本,融入当代生活,成为村民增收的“金钥匙”。

在台盘村周边的村寨里,非遗传承与产业发展形成了良性循环:

  • 苗绣不再是“嫁衣上的装饰”,而是变身时尚单品。村民将传统图案(如蝴蝶妈妈、枫香树)与现代设计结合,绣在笔记本封面、手机壳、手提包上,甚至与国际品牌合作推出联名款。去年,台盘村苗绣合作社的订单量突破500万元,产品远销北京、上海乃至东南亚。
  • 蜡染从“自用布料”升级为文创IP。村里的蜡染工坊开发了亲子体验课,游客可以亲手制作蜡染T恤、围巾,还能把作品带回家作纪念。工坊负责人吴姐介绍:“暑假期间,每天有上百个家庭来体验,孩子们边玩边学,对非遗的兴趣特别浓。”
  • 银饰锻造技艺则与研学旅游结合。银匠杨师傅的工作室成了“非遗课堂”,游客不仅能看到银料从熔炼到成型的全过程,还能亲手尝试打一枚简单的银戒。“很多游客说,原来银饰上的每一个花纹都有故事,比如‘漩涡纹’代表水流,‘鸟纹’象征吉祥。”他说。

更值得一提的是,“贵州村T”带动了乡村就业与人才回流。过去,村里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回乡创业——有的开民宿,把房间装修成苗族风格,墙上挂着绣片、银饰;有的做自媒体,直播非遗制作过程,带火家乡特产;还有的跟着老艺人学技艺,成为新一代非遗传承人。“我以前在城里打工,现在回来做蜡染体验师,既能照顾老人孩子,收入也不错。”25岁的村民小潘说。

三、和美乡村:文化赋能的“幸福密码”

“贵州村T”的意义,远不止于非遗传承与经济增收——它更是和美乡村建设的“文化引擎”,让村民在文化认同中找到归属感,在文旅融合中提升幸福感。

走在台盘村,你会感受到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村道两旁的墙绘是苗族史诗《亚鲁王》的故事,广场上的文化长廊展示着历代非遗传承人的照片与事迹,连路灯杆上都挂着小巧的银饰模型。村民们说:“以前总觉得‘文化’是城里人的事,现在才明白,我们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手艺,就是最珍贵的文化。”

这种文化自信,转化为乡村治理的“软实力”。台盘村通过“非遗+村规民约”,将保护传统文化纳入村民日常行为规范——比如,禁止随意破坏老绣片、老银饰;鼓励家庭传承非遗技艺;定期举办“非遗家庭”评选活动。村民张大爷说:“现在大家都以会绣花、会唱古歌为荣,邻里之间也更和睦了。”

而对于游客来说,“贵州村T”提供的是一场“沉浸式”的文化之旅:你可以住在村民家的民宿里,听阿婆讲“蝴蝶妈妈”的传说;可以跟着绣娘学刺绣,为一件衣服绣上独一无二的图案;可以在夜晚的篝火旁,与村民一起跳芦笙舞……“这不是走马观花的旅游,而是一次与文化的对话。”来自广州的游客李女士说,“我带女儿来了三次,她现在能认出苗绣里的每种图案,还说长大要当非遗保护志愿者。”

四、未来展望:让非遗之光点亮更多乡村

“贵州村T”的成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文化赋能”的新思路——它证明,只要找准自身特色,深挖文化内涵,小乡村也能成为大舞台。

如今,台盘村的经验正在黔东南乃至贵州全省推广: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将非遗展演与夜经济结合,推出“非遗灯光秀”;黎平县肇兴侗寨打造“侗族大歌实景演出”,让游客在鼓楼前听千年古歌;丹寨县万达小镇集合了苗族蜡染、古法造纸等10余项非遗体验项目,成为“非遗旅游综合体”……

“非遗不是‘老古董’,而是‘活化石’。”贵州省文旅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我们将继续支持像‘贵州村T’这样的文旅品牌,推动非遗与旅游、农业、教育等产业深度融合,让和美乡村既有‘烟火气’,更有‘文化味’。”

夏日的台盘村,晚风中飘着银饰的清脆声响与芦笙的悠扬旋律。一位苗家姑娘穿着自己绣的新衣,站在“贵州村T”的舞台上对游客说:“我们的非遗不是锁在柜子里的宝贝,而是要穿在身上、用在生活里、传给下一代的故事。” 这或许就是“贵州村T”最动人的注脚——当非遗文化“活”起来,和美乡村自然“火”起来;当文化自信扎根乡土,乡村振兴便有了最深厚的力量。

结语

从一场乡村T台秀到现象级文旅品牌,从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到和美乡村的“幸福密码”,贵州村T用实践证明:文化是乡村的根与魂,当非遗“活”在当下、“火”在民间,乡村便有了最独特的魅力与最持久的生命力。这不仅是台盘村的故事,更是无数和美乡村在文化赋能下走向振兴的生动缩影。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