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岩画:在时光褶皱里,我们如何接住万年的文化密码?

文章围绕贺兰山岩画这一跨越万年的文化符码展开,介绍其作为史前人类”视觉语言”记录生存智慧与精神信仰的价值,分析自然侵蚀与人为破坏的保护困境,阐述科技赋能(监测、修复、数字技术)与活态传承(文旅融合、教育普及、国际交流)的保护举措,强调其连接古今文明的纽带意义,呼吁守护文化基因以传承中华文明。

夏日的贺兰山,山风裹挟着松涛掠过岩壁。在宁夏银川市西夏区滚钟口景区的崖壁上,一组距今约4000年的岩画突然”醒”了过来——赭红色的野羊群在岩面上奔逐,狩猎者手持弓箭的身影若隐若现,连岩羊嘴角的绒毛都清晰可辨。这些刻在石头上的”史前日记”,正以一种更鲜活的方式,向世人讲述着人类与自然对话的永恒命题。

一、岩画之”醒”:从”沉默遗迹”到”文化地标”

贺兰山岩画的”觉醒”,始于一次偶然的”被发现”。1969年,一位放羊老人在贺兰口山崖上避雨时,随手拨开覆盖在岩壁上的苔藓,一组狩猎场景的岩画赫然显现。此后,考古学家用刷子、探照灯和拓片机,将散落在200多平方公里崖壁上的1.2万余幅岩画逐一”唤醒”:北山羊、岩羊、马鹿等草原动物跃然石上,祭祀、舞蹈、战争等场景重现史前生活,甚至还有类似”太阳神”的抽象符号,被学者称为”刻在石头上的青铜器铭文”。

这些跨越万年的岩画,为何能成为”文化符码”?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芳解释:”它们是早期人类的’视觉语言’,记录着狩猎采集时代的生存智慧、图腾崇拜和精神信仰。”比如,反复出现的”双羊交颈”图案,既是生殖崇拜的象征,也暗含古人对生命繁衍的敬畏;而”人持弓箭逐兽”的场景,不仅记录了原始狩猎技术,更折射出人类从被动适应自然到主动改造环境的跨越。

二、保护之困:当”万年密码”遭遇现代挑战

然而,这些珍贵的文化瑰宝,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首当其冲的是自然侵蚀。贺兰山地处西北干旱区,昼夜温差大,岩石热胀冷缩导致岩面剥落;春季的强风卷着沙粒如刀割般划过岩壁,每年造成约0.5%的岩画表面磨损。更致命的是化学侵蚀——酸雨裹挟着工业污染物,与岩石中的碳酸钙发生反应,导致岩画颜料层(主要为赤铁矿)酥碱脱落。2020年的监测数据显示,受自然因素影响,贺兰山岩画的年损毁率约为1.2%,相当于每年消失140余幅。

人为破坏则更具隐蔽性。旅游旺季,部分游客为求”打卡效果”,用硬物敲击岩壁拓印岩画;牧民放牧时,牛羊啃食岩壁苔藓,加速岩面风化;甚至有盗墓者试图凿取岩画贩卖,虽被警方制止,却留下难以修复的创伤。更令人担忧的是”建设性破坏”——某景区曾为安装照明设备,在岩壁上钻孔,导致数幅岩画断裂;乡村旅游开发中,个别农家乐为扩建院落,擅自清理覆盖岩画的土层,暴露的岩面因失去自然保护迅速劣化。

“岩画的脆弱性远超想象。”李芳指着一块距今3000年的岩画说,”它的颜料层只有0.1毫米厚,相当于一张A4纸的厚度。一次不小心的触摸,就可能让千年文明永远消失。”

三、科技赋能:给”万年岩画”装上”保护伞”

面对危机,一场”科技守护文明”的行动在贺兰山展开。

首先是”精准诊断”。宁夏文物局联合高校研发了”岩画健康监测系统”:在重点区域安装温湿度传感器、风速仪和酸性气体探测器,实时采集数据并上传云端;利用无人机航拍和三维激光扫描,建立岩画的数字孪生模型,连0.5毫米的裂缝都能精准捕捉。”过去靠人工巡查,一个月才能看一遍;现在通过AI分析,异常情况5分钟内就能预警。”项目负责人王强说。

其次是”科技修复”。传统修复手段(如用环氧树脂填补裂缝)易导致二次损伤,如今科研团队尝试用”纳米材料加固”:将纳米二氧化硅与天然矿物颜料混合,制成透明涂层,既能填补岩面微裂,又能保持岩画的原始质感。在贺兰口景区的试验段,经过处理的岩画表面抗风化能力提升3倍,颜料脱落率下降80%。

最值得关注的是”活态保护”。宁夏博物馆推出”岩画数字展厅”,通过VR技术让观众”穿越”到史前时代——站在虚拟岩壁前,能看到古人如何打磨石器、绘制岩画;小程序”贺兰山岩画”开发了”AR寻宝”功能,游客用手机扫描岩壁,就能看到岩画的动态复原影像;甚至有学校将岩画纳入校本课程,孩子们用陶泥仿制岩画,在动手实践中理解”远古的艺术密码”。

四、传承之路:让”万年岩画”活在当下

保护的终极目标,是让岩画从”文物”变成”生活”。

在银川市西夏区的”岩画文化村”,村民马大姐把自家院落改造成”岩画工坊”:墙上挂着仿制的岩画拓片,桌上摆着用岩画元素设计的文创产品——岩羊造型的银饰、狩猎场景的陶杯、抽象符号的笔记本。”以前游客看看就走,现在他们愿意坐下来听故事。”马大姐说,”有个北京来的小朋友,临走时要了张岩画明信片,说要寄给老家的爷爷,说’这是会说话的石头’。”

文旅融合让岩画”活”得更精彩。贺兰山岩画景区推出”夜游岩画”项目:当夜幕降临,激光投影将岩画投射到崖壁上,配合音乐和解说,狩猎场景”动”了起来——野羊奔跑时扬起的尘土清晰可见,猎人拉弓的手臂缓缓抬起;在”岩画剧场”,演员们穿着仿古服饰,用情景剧再现古人绘制岩画的过程,观众甚至可以参与”绘制”,用手电筒在岩壁上投射自己的”岩画”。

国际交流则为岩画保护注入新思路。宁夏与法国拉斯科岩画保护区、西班牙阿尔塔米拉岩画遗址建立合作,引进”微环境控制技术”和”微生物修复法”;每年举办的”贺兰山国际岩画文化节”,吸引全球30多个国家的学者参与,共同探讨”如何让古老岩画融入现代文明”。正如法国岩画专家让-皮埃尔所说:”岩画是全人类的共同记忆,保护它就是保护我们共同的根。”

五、未来之思:在传承中寻找文明的”生长点”

站在贺兰山的崖壁前,望着那些跨越万年的岩画,我们突然明白:保护岩画,从来不是要把它们封存在玻璃柜里,而是要让它们”活”在当下,”长”向未来。

这种”生长”,体现在科技与传统的碰撞中——当纳米材料遇见原始颜料,当VR技术重现史前场景,岩画不再是”死的文物”,而是连接古今的”活的文化”;这种”生长”,体现在传承方式的创新中——从学校的岩画课程到社区的工坊体验,从线上的数字展厅到线下的沉浸式剧场,岩画的”受众”正在从”少数专家”扩展到”全体公众”;这种”生长”,更体现在文明认同的强化中——当游客触摸岩画上的符号,当孩子临摹岩画的图案,当学者破解岩画的密码,我们与祖先的精神纽带,正通过这些刻在石头上的符号,变得更加清晰而坚韧。

暮色中的贺兰山,晚霞将岩壁染成金色。一群小学生围在讲解员身边,指着岩画上的野羊欢呼:”老师,它们好像在看着我们!”是的,这些穿越万年的岩画,从未真正沉默。它们用沉默的线条诉说着人类对自然的敬畏,用静止的画面记录着文明成长的足迹。而我们能做的,就是接住这份跨越时空的馈赠,让这些”会说话的石头”,继续讲述属于中华民族的文化故事。

因为,保护贺兰山岩画,不仅是守护一段历史,更是守护我们共同的文化基因;传承这些文化符码,不仅是保存一种记忆,更是为未来的文明,种下一颗充满生命力的种子。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