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区浮选槽前的六双年轻眼睛:一位幸存教师的自述与安全之思

6名学生随老师到矿区实践时,因老旧格栅板坠落卷入浮选槽溺亡,带队老师被钢筋卡住幸存,痛陈企业忽视安全隐患致悲剧,反思生命至上需敬畏安全。

7月23日清晨,广西某矿区的晨雾还未散尽,一辆载着6名高中生的中巴车缓缓驶入矿区大门。车窗边,扎着马尾的女生小琳正举着手机拍路边的矿石标本,后排的男生阿杰探出头问:”老师,浮选槽真的能看到’金子’吗?”带队的李老师笑着应:”等会儿你们自己看,不过先记住——任何时候,安全绳都要系紧。”

谁也没想到,这句再寻常不过的叮嘱,成了这堂”矿区实践课”最痛的注脚。

坠落只是一瞬间:格栅板断裂的”咔嚓”声

上午9点,实践课正式开始。李老师和学生们站在浮选车间的操作间,脚下是锈迹斑斑的格栅板。”这是老设备了,你们看这纹路,用了十几年了。”车间主任指着头顶的金属网格,”平时检修都定期换,今天刚好轮到下周……”

话音未落,”咔嚓”一声脆响撕裂了空气。

“当时我正蹲下来给学生讲解浮选原理,突然感觉脚下一空!”李老师的声音至今发颤,”抬头看,格栅板的缝隙正在裂开,像被一只无形的手撕开了大口子!”6名学生离他最近的不过半米,其中两个女生还抓着他的胳膊——前一秒还在问”浮选泡沫为什么是白的”的小琳,此刻正仰着头看他,眼睛里全是困惑。

坠落的过程快得让人窒息。李老师本能地抓住旁边的管道,身体却不受控制地下坠。”我听见孩子们的尖叫,像一群被踩碎的雀儿。”他回忆,”有个男生喊’老师救我’,声音里全是哭腔;小琳的手机’啪嗒’掉在地上,屏幕亮着,是她刚拍的矿石照片。”

最绝望的是,下坠时他的视线扫过浮选槽——那是个直径近3米的水泥池,里面翻涌着黑色的矿浆,像一口吞噬一切的怪兽。”我看见小杰的蓝外套飘起来了,阿玲的马尾辫散了,他们像一片落叶,被卷进了黑暗里……”

钢筋卡住的”生机”:幸存者的愧疚与煎熬

李老师最终被半空的钢筋卡住了腰部。”那根钢筋大概拇指粗,卡在格栅板和下方管道的缝隙里。”他说,”我能感觉到血顺着腿往下淌,但求生的本能让我抓住钢筋不放。”当救援人员把他拉上来时,他的右手还保持着向上抓的姿势——那是他在坠落时试图够向最近的学生。

可等他再看向浮选槽,6个身影已经不见了。”矿浆很深,他们根本来不及反应。”李老师的指甲深深掐进掌心,”我数过,平时这个槽的深度能到2米,那天因为检修,水位比平时高半米……”

病房里,李老师的手机相册里还存着出发前拍的照片:6个学生挤在车窗边,小琳举着他给的矿石标本,阿杰比着”耶”的手势,背景是矿区蓝得发脆的天空。”他们中最小的才16岁,最大的18岁,还有三个月就高考了。”他翻到一张小琳的日记截图——”今天老师夸我观察仔细,说以后可以当地质工程师”,”阿杰昨天跟我说,想考矿业大学,因为他爸说’学这个能给家里挣钱'”。

“我不是没想过阻止。”李老师的声音哽咽了,”上周安全检查时,我就发现格栅板有几处裂缝,跟车间主任提过要换。他说’下周检修,再撑两天’。我当时想,就两天能出什么事?现在才知道,安全没有’两天’,只有’现在’。”

六双未闭合的眼睛:安全之弦松动的代价

这场事故撕开的,不仅是6个家庭的伤口,更是矿区安全管理的”遮羞布”。

据矿区安全部门负责人透露,涉事格栅板属于”超期服役”设备,按规定应每季度全面检修,但今年因生产任务重,仅做了两次表面检查。”我们总觉得’老设备还能用’,直到出事才明白,隐患不会自己消失。”该负责人坦言。

更令人痛心的是,类似的安全漏洞在中小型矿区并不鲜见。一位不愿具名的矿业工程师告诉记者:”很多企业把安全投入当成’成本’,能省则省。格栅板、安全绳、应急标识这些’小东西’,平时看不见,一出事就是人命。”

李老师至今保留着学生们落在车上的物品:小琳的矿石标本袋、阿杰的运动水壶、另一个女生没吃完的面包。”这些东西我不敢扔,就像他们的命还在。”他说,”每次看到这些,我就想起他们上车前的样子——小杰帮我搬教具,阿玲给我递矿泉水,说’老师您辛苦’。”

尾声:安全不是”选择题”,是”必答题”​

截至发稿,6名学生的遗体已全部找到。李老师的主治医生说,他腹部的钢筋刺穿伤虽已手术取出,但心理创伤可能需要数年才能愈合。”他现在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反复说’如果我再坚持一下’。”

这场悲剧给所有企业敲响了警钟:安全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刻在每个环节的责任。正如李老师在病床上写下的反思:”我曾以为’经验’能代替’严谨’,现在才懂,对生命的敬畏,才是最专业的’技术’。”

矿区的晨雾散了,阳光照在浮选槽的铁皮盖上,泛着刺眼的光。那道被钢筋撕开的裂缝已被临时焊死,但李老师知道,有些伤口永远无法愈合——6双年轻的眼睛,将永远刻在他的生命里,提醒着他,也提醒着所有忽视安全的人:生命只有一次,安全没有”下不为例”。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