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榕江因连续暴雨致“村超”球场损毁、联赛中断,在八方支援下快速重建升级,7月26日以“感恩雄起·贵州超力量”主题重启,展现中国式团结力量与灾后复苏成果,并谋划未来防汛能力提升。

7月的贵州榕江,空气里飘着青草与泥土的芬芳。曾经因连续暴雨被洪水淹没的街道,如今已恢复了往日的烟火气;被泥浆覆盖的“村超”球场,此刻正被志愿者们用扫帚仔细清扫,红色的塑胶跑道在阳光下泛着新亮的光泽。7月26日,这个因“村超”走红的西南小县城,用一场“感恩雄起·贵州超力量”主题赛事,向全国人民宣告:榕江的“心跳”,回来了。
洪水来袭:“村超”球场成了“重灾区”
6月24日,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打破了榕江的宁静。作为“三江交汇”的县城,榕江本就因特殊的地理环境易受洪涝侵袭,而这一次的暴雨来得格外猛烈——短短四天内,县城两次被淹,最深处积水达3米,街道成河,商铺进水,基础设施严重损毁。
在榕江人心中,“村超”球场不仅仅是一片绿茵场,更是他们的“精神灯塔”。自2023年因“村超”联赛火遍全网以来,这片球场见证了无数个热血沸腾的夜晚:村民们穿着民族服饰呐喊助威,外地游客举着相机记录精彩,球员们在泥地里奔跑的身影,成了榕江最鲜活的文化名片。
然而,洪水的肆虐让这一切戛然而止。球场边的看台被冲垮,塑胶跑道被泥浆覆盖,连标志性的“村超”雕塑也被淤泥掩埋。“看着球场变成一片废墟,我们心里比洪水还难受。”榕江县文旅局工作人员小杨回忆,“很多老球迷专门从外地赶回来,站在废墟前掉眼泪——他们说,‘村超’没了,榕江好像少了魂。”
八方驰援:“村超”重启背后的“中国式团结”
灾情就是命令。在榕江最艰难的时刻,贵州省火速启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机制:省内其余8个市(州)的住建力量组成援建团,带着资金、技术、设备和人力星夜兼程赶赴榕江;省应急管理厅调拨救灾物资2.3万件,覆盖全县12个乡镇;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捐赠的建材、食品、药品堆满了临时仓库……
最让榕江县委书记徐勃感动的,是普通人的“自发力量”。“球场铺设原本需要十个小时搬运材料,结果周边的老百姓带着锄头、推车就来帮忙,两个小时就搬完了。”徐勃在《新闻1+1》连线中感慨,“原本需要15天到20天的工程,最后只用了8天——这不是‘效率’,是‘人心’。”
在援建现场,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凯里市的工程师团队带着三维建模技术,用3天时间完成了球场结构安全评估;遵义市的施工队24小时轮班,把原本15天的工期压缩到8天;就连邻县的村民,都自发组织“送餐队”,每天为工人们送去热乎的酸汤鱼和糯米饭。“我们不是来‘帮忙’的,是来‘回家’的。”一位来自黔西县的志愿者说,“榕江的‘村超’火了,我们跟着骄傲;现在榕江受灾了,我们不帮忙谁帮忙?”
这种“中国式团结”,不仅体现在速度上,更体现在“升级”里。援建团队没有简单“复原”球场,而是结合榕江的气候特点和民族文化,对球场进行了“定制化改造”:增加了防滑地砖应对雨季积水,在看台加装了民族纹样的遮阳棚,在球场周边种植了本地特色的三角梅——如今的“村超”球场,比灾前更安全、更有“榕江味”。
重启时刻:“村超”归来,是感恩更是信心
7月26日,“村超”重启的日子。上午9点,球场入口处已经排起了长队:有穿着民族服饰的老球迷,有带着孩子的家庭,还有特意从贵阳、凯里赶来的“村超”粉丝。人群中,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举着一张旧照片——那是2023年“村超”联赛他和高龄母亲一起看球的画面。“去年今天,我妈坐在这里看球,说‘这才是咱们榕江的样子’;今年今天,我要带她再来,告诉她‘榕江回来了’。”
下午3点,随着一声哨响,重启后的首场比赛正式开始。球员们在崭新的球场上奔跑,观众席上的呐喊声震耳欲聋。最动人的瞬间出现在中场休息时:主持人邀请现场观众为援建榕江的“恩人”们鼓掌。当“贵州8市(州)援建团”“志愿者团队”“爱心企业”的名字被逐一念出时,全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村超’复赛不仅是足球的盛宴,更是榕江人民献给所有恩人的感恩盛典。”徐勃在致辞中说,“洪水冲垮了我们的家园,但冲不垮我们的团结;冲垮了我们的球场,但冲不垮我们的信心。”
这份信心,正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复苏数据”:截至目前,榕江县97%的工商业、酒店业已恢复正常营业,餐饮行业恢复94%;全县12所受损学校中,10所已修缮完毕,剩余2所将于8月1日前交付使用;县医院的医疗设备已全部到位,90%的科室恢复正常诊疗……
未来可期:从“防涝”到“韧性”,榕江的“安全课”
“村超”的重启,是榕江灾后重建的重要节点,但不是终点。徐勃坦言,榕江作为“三江交汇”的县城,防汛能力仍需系统性提升。“我们正在谋划‘近期、中期、长期’的防汛规划:今年年底前开工防洪堤提升工程,2026年汛期前投入使用;在河流上游建设3座水库调节洪峰;对城市河道进行清淤,提升行洪能力。”
更让榕江人振奋的是,这场灾难催生了“韧性城市”的新理念。“以前我们总觉得‘防洪’就是修堤坝,现在才明白,‘韧性’是全民参与的意识,是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更是灾后快速恢复的韧性。”徐勃说,“这次重建中,我们不仅修复了硬件,更凝聚了人心——这才是榕江最宝贵的‘抗灾资本’。”
尾声:“村超”不只是一场比赛
暮色中的“村超”球场,灯光渐次亮起。结束比赛的球员们围坐在一起,用苗语唱着《我和我的祖国》;观众席上,孩子们举着“感谢恩人”的手写牌子跑来跑去;球场边的小摊贩支起了糯米饭摊,香气飘出半条街……
这场“村超”的重启,不仅是足球的回归,更是一座县城的重生。它让我们看到:洪水可以摧毁家园,但摧毁不了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团结;灾难可以按下“暂停键”,但按不下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正如徐勃所说:“榕江的故事,是中国无数县城的故事——遇到困难时,有人伸手拉一把;跌倒时,有人扶一把;站起来时,有人鼓一把掌。这就是中国式团结的力量,这就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底气。”
当夜幕降临,“村超”球场的灯光与星空交相辉映。下一个赛季,这里会有更精彩的比赛;下一个汛期,这里会有更坚固的防线;而榕江的故事,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