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蜱虫病”高发:快速检验技术突破与科学防控体系构建

夏季“蜱虫病”高发,该病由大别班达病毒经蜱虫叮咬等途径传播、起病急且易误诊危及生命,可从防护、拔除蜱虫、自我监测及及时治疗等方面科学防控,同时郑昕团队研发出快速检测试剂盒及重症风险预测 AI 模型,突破基层诊断局限,助力早发现早治疗,构建全域防控网络保障群众健康。

一、”草丛杀手”的致命威胁

在武汉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的感染科病房里,68岁的张大爷正经历着生死考验。这位退休后常在郊外钓鱼的老人,因持续高烧和血小板骤降被紧急送医,最终被确诊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俗称”蜱虫病”。像张大爷这样的病例,在今年4月以来该院已收治多例,而这个看似陌生的疾病,正随着夏季来临进入高发期。

“蜱虫病”的元凶是大别班达病毒,这种通过蜱虫叮咬传播的病毒,感染后发病急骤且症状多变。协和医院感染科主任郑昕介绍,患者早期常出现38℃以上高热、全身肌肉酸痛、极度乏力等症状,极易被误诊为普通感冒。更危险的是,约30%的患者会出现血小板急剧减少,严重者可在一周内进展至多器官衰竭。数据显示,未及时治疗的老年患者死亡率可达15%-20%,而及时干预的治愈率超过90%。

二、隐匿的传播链条

在湖北某山区,防疫人员正在对一例蜱虫病死亡病例进行终末消毒。患者的卧室里,被褥、衣物甚至墙角都可能残留着病毒。”这个病例的特别之处在于,其家属在照料过程中也出现了发热症状。”郑昕团队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除了蜱虫直接叮咬,接触患者的血液、分泌物等体液也可能导致传播。

更令人意外的是,家养宠物正成为新的传播媒介。武汉市疾控中心监测数据显示,今年已接到3起因接触携带蜱虫的宠物而感染的病例。这些蜱虫可能附着在猫狗体表数日,当宠物进入室内后,病毒便可能通过接触传播。”我们曾在一只宠物狗身上发现7只活蜱,其中3只检测出病毒阳性。”郑昕警告说。

三、科学防护的”三层屏障”

在浙江安吉的竹林里,一群户外爱好者正在出发前做防护准备。领队小王给每人发放了含避蚊胺的驱虫喷雾:”记住要喷在裤脚、袖口这些部位,回家后重点检查腋下和腹股沟。”这正是郑昕团队推荐的”物理+化学+检查”三级防护体系的核心。

具体而言,进入草丛前要穿浅色长袖衣物(浅色便于发现蜱虫),扎紧裤脚塞进袜子,裸露皮肤涂抹含20%避蚊胺的驱虫剂(防护时效约6小时)。回家后要”全副武装”检查:先抖落衣物,再重点检查头皮、耳后、肚脐等隐蔽部位,最后全身淋浴。对于农村居民,郑昕特别建议清理庭院杂草,保持环境干燥,并为家养宠物佩戴防蜱项圈。

“去年我们跟踪了200例户外工作者,严格防护组的感染率为0,而对照组达到2.3%。”郑昕团队的研究证实了防护措施的有效性。若不慎被蜱虫叮咬,切忌强行拔除——正确做法是用酒精麻醉后,用尖头镊子垂直向上缓慢拔出,保留虫体样本送检。

四、检验技术的革命性突破

在协和医院检验科,一款巴掌大的试剂盒正在改变诊断格局。这款由郑昕团队研发的快速检测工具,能在45分钟内完成病毒核酸定性定量检测,灵敏度比传统PCR技术提升10-100倍。”以前基层医院要送标本到省城检测,来回至少三天,现在乡镇卫生院就能自主完成。”项目组成员展示着这个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的”黑科技”。

更智能的是配套开发的AI风险评估系统。当基层医生输入试剂盒检测数据后,系统会自动分析病毒载量、患者年龄等参数,10分钟内生成重症风险等级建议。”上周我们用这个系统成功预警了5例高危患者,为抢救赢得宝贵时间。”郑昕说。

这套解决方案解决了长期存在的基层诊断难题:传统PCR检测需要专业实验室和技术人员,而我国约60%的乡镇卫生院不具备相关条件。新试剂盒采用恒温扩增技术,对操作环境和人员要求大幅降低,且能动态监测病毒载量变化,为治疗调整提供依据。

五、构建全域防控网络

在湖北某县,一场针对基层医生的培训正在进行。”记住这个检测盒的操作流程:样本处理3分钟,扩增反应30分钟,结果判读12分钟…”郑昕团队正在推广”检测-评估-治疗”全流程方案。目前该试剂盒已进入多中心临床研究阶段,预计明年可大规模应用。

防控体系的建设不止于技术突破。在安徽金寨等蜱虫高发区,当地政府建立了”户外活动预警系统”,通过气象和蜱虫密度监测数据,向公众推送防护提醒。医保部门也将特效药法维拉韦纳入报销目录,降低患者负担。

“从个人防护到快速诊断,再到分级救治,我们需要构建全链条防控体系。”郑昕强调。最新研究显示,早期使用法维拉韦治疗的患者,重症转化率降低60%。而通过AI模型精准识别高危患者,可使医疗资源分配效率提升40%。

当夏日的阳光洒满山林,那些穿梭在草丛间的微小生物依然构成健康威胁。但有了快速检测技术的突破和科学防控体系的支撑,”蜱虫病”这个曾经的”隐形杀手”正逐渐褪去其致命外衣。正如郑昕所说:”我们的目标不仅是治疗疾病,更要让每个户外工作者和游客都能安心享受自然之美。”在这场人与微小生物的较量中,科技与智慧正在书写新的防护篇章。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