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通过举办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采用”1+2+3″模式)及11个专项行动,提供岗位匹配、技能培训、权益保障等精准服务,助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实现高质量就业。

7月25日的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阳光透过玻璃穹顶洒在”2025年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的红色横幅上。160余家国企、民企和事业单位的展位前,挤满了穿着正装的年轻人——有攥着简历、眼神专注的应届生,有带着作品集、自信满满的留学生,还有举着手机直播”云求职”的在校生。这场被称为”春招后、秋招前”关键节点的招聘会,不仅是企业与人才的对接平台,更折射出北京在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高质量就业中的创新实践。
从”1+2+3″模式看就业服务的”北京智慧”
上午9点,招聘会现场已进入”热络”状态。在”AI求职互动区”,23岁的留学生吴闯正对着屏幕做职业性格测试。”系统根据我的专业(计算机科学)和兴趣(人工智能)推荐了算法工程师、数据分析师等岗位,还匹配了几家参会企业的用人需求。”他指着手机里的推荐列表说,”以前投简历像’大海捞针’,现在有了数据支撑,目标更明确了。”
吴闯的体验,正是北京此次招聘会”1+2+3″模式的生动注脚——所谓”1″,即1场线下主会场;”2″是同步开展的线上网络招聘和直播带岗;”3″则是三大特色服务区:AI求职互动区提供智能匹配,职场礼仪指导区由专业讲师讲解面试技巧,专家职业指导区有资深HR一对一答疑。这种”线下+线上+服务”的立体模式,打破了传统招聘会的时空限制,让求职从”碰运气”变为”精准对接”。
“我们企业今年扩大了管培生招聘规模,原本担心招不到合适的人。”北京八达岭精奥莱商业有限公司人力资源经理兰宇欣坦言,”但通过现场的AI匹配系统,我们快速锁定了12名专业对口、实习经历匹配的毕业生,效率比往年高了一倍。”她翻看着刚收到的简历,其中一份来自中国传媒大学的”新媒体运营”专业学生,其在校期间运营的校园公众号粉丝量超5万,正好符合企业对”线上运营岗”的需求。
从”岗位清单”到”能力提升”:全周期护航青年就业
招聘会上的岗位清单,藏着北京对青年就业的深层考量。除了传统的投资岗、技术员等,现场还出现了”安全专员””碳中和项目助理””银发经济产品经理”等新兴岗位——这些岗位既贴合企业高质量发展需求,也回应了青年对”成长空间”的期待。
“我投了’碳中和项目助理’,虽然专业是环境工程,但企业提供的轮岗培训能让我快速掌握项目管理技能。”25岁的硕士毕业生林悦说,”现在企业不仅看学历,更看重’可培养性’,这种岗位设计让我觉得’有奔头’。”
为了帮青年提升”可培养性”,招聘会还联合6家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开设”即时培训区”:计算机软件测试、多媒体制作、咖啡烘焙……这些课程并非”纸上谈兵”,而是与企业需求直接挂钩。”比如咖啡烘焙课,合作企业是连锁咖啡品牌,学员结业后可直接参与门店新品研发。”培训机构负责人介绍,”这种’培训+就业’的闭环,让青年从’被动求职’变为’主动增值’。”
更值得关注的是,北京此次推出的”11个专项行动”覆盖了就业服务的全链条:从畅通服务渠道(如开通”青年就业服务专线”)到落实实名帮扶(为困难毕业生建立”一人一档”),从加密招聘对接(每月举办主题招聘会)到提升求职能力(开展”职场启航”培训),每一项都直击青年就业的痛点。
“以前找工作最怕’信息差’,现在政府把岗位、培训、权益保障全打包了。”应届毕业生陈雨桐刚在”实名帮扶区”登记了信息,工作人员立即为她匹配了3个匹配度超80%的岗位,”连面试着装建议都给了,这种’保姆式’服务太贴心了。”
从”一场招聘会”到”生态共同体”:青年就业的”北京样本”
这场招聘会的火爆,背后是北京对青年就业的系统性布局。数据显示,2025年北京高校毕业生达28.7万人,叠加留学归国人员、青年创业者等群体,青年就业需求总量超40万。面对”总量压力+结构矛盾”的双重挑战,北京没有停留在”办几场招聘会”,而是构建起”政府+企业+高校+社会”的就业生态共同体。
在企业端,北京通过”政策包”引导企业吸纳青年:对吸纳高校毕业生达到一定比例的企业,给予社保补贴、税收优惠;对设立”青年实习基地”的企业,提供场地租金减免。在高校端,推动”校企联合培养”,让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同频共振”——比如北京理工大学与华为合作的”智能基座”项目,学生大二就能参与企业真实项目研发。在社会端,发挥行业协会、校友网络等”软性资源”,为青年提供”内推机会””职业导师”。
这种生态的构建,正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就业红利。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北京高校毕业生签约率达78%,较去年同期提升5个百分点;困难毕业生就业率达92%,创历史新高。
尾声:高质量就业,是”饭碗”更是”未来”
下午3点,招聘会接近尾声,吴闯攥着3家企业的面试通知走出场馆。”以前总觉得’高薪’才是好工作,现在才明白,能匹配兴趣、有成长空间的岗位,才是真正的’高质量’。”他说,”北京的这场招聘会,不仅帮我找到了方向,更让我相信:只要肯努力,年轻人一定能在这片土地上扎根生长。”
从一场招聘会到一套服务体系,从解决”有没有工作”到追求”好不好工作”,北京正用创新实践回答”青年高质量就业”的时代命题。正如北京市人社局负责人所说:”青年是城市的未来,帮他们实现高质量就业,不仅是民生工程,更是发展工程。”
当夕阳为农展馆镀上一层金色,这场关于”就业”的故事仍在继续——它写在年轻人的简历里,写在企业的发展蓝图中,更写在城市的未来篇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