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看娃难”:一场从社区到城市的民生温暖突围战

甘肃金昌、山西大同、山东威海等地通过社区免费托管班、公益课堂、托幼一体化及邻里互助等创新模式,破解暑期”看娃难”与婴幼儿托育难题,切实解决民生大问题。

七月的蝉鸣撞进窗户时,李敏正对着手机里的招聘信息发愁。儿子小宇的幼儿园暑假班刚结束,下一周就要进入”无人看管”模式——丈夫出差、双方父母身体不便,她白天要上班,晚上加班到八点才能回家。”去年暑假,我把小宇锁在客厅,结果他翻出阳台的花盆摔了,额头缝了三针。”这个32岁的职场妈妈揉着太阳穴,”现在看到小区里的托管班广告,我比抢演唱会门票还积极。”

这样的场景,在中国千万个家庭里重复上演。教育部2024年调研显示,全国6-12岁儿童暑期”看护缺失”家庭占比达41%,0-3岁婴幼儿家庭托育需求满足率不足30%。”看孩子”这件看似简单的小事,成了压在年轻父母肩头的”民生大山”。

甘肃金昌:社区托管班里的”童年急救包”​

7月15日清晨,金昌市金川区昌泰里社区的”暑期成长营”准时开门。7岁的梁文浩背着小书包冲进教室,书包里装着他昨晚特意挑的恐龙橡皮——这是他第一次参加社区免费托管班。”我以为就是坐着写作业,结果老师带我们玩了飞机模型组装!”小文浩举着自己做的”歼-20″模型,眼睛亮得像星星,”还有沙画课,我用金色沙子画了沙漠里的骆驼,老师说可以挂在社区文化墙!”

这个由社区党委牵头、联合辖区小学和公益机构办的托管班,今年暑期开设了20个特色课程:航模、沙画、非遗剪纸、小小消防员体验……每个课程都经过”孩子投票”选定。”我们班32个孩子,最受欢迎的是’厨房小达人’——教做水果沙拉和三明治。”带班的王老师翻着备课本,”家长说,孩子回家主动帮忙做饭,比以前催着写作业积极多了。”

更让家长惊喜的是”弹性托管”模式:早8点到晚6点,家长可根据工作时间灵活接送;托管班还提供免费午餐,菜单由营养师定制,过敏孩子有专属餐单。”以前请阿姨带娃,一个月要4000块,现在社区托管不仅免费,还能学本事。”梁文浩的妈妈李芳翻着孩子的”成长手册”,上面贴着航模比赛奖状和沙画作品照片,”这才是真正的’暑期增值’。”

山西大同:公益课堂里的”家校共育密码”​

在大同市平城区庆平社区,62岁的退休教师张淑珍正蹲在地上,给5岁的乐乐系鞋带。”乐乐父母在超市上班,早上7点出门,晚上8点才回来。”张淑珍是社区”银龄托管队”的队长,这支由12名退休教师、医生组成的队伍,已经在社区服务了3年。”我们不只是看孩子,更是当’临时奶奶’。”她指着教室墙上的”成长树”,每片叶子都记录着孩子的进步:有的学会了系红领巾,有的能背10首古诗,还有的会帮邻居奶奶取快递。

庆平社区的托管班有个特别的规矩:每周五是”家长开放日”。这天,乐乐的妈妈王丽准时来接孩子,却被”留堂”了——她要和孩子一起完成”家庭小实验”:用醋和小苏打做火山模型。”以前总觉得教育是学校的事,现在才明白,陪孩子做手工、种绿植,比报奥数班更有用。”王丽摸着乐乐的小脑袋,”社区老师教我们’游戏化教育’,现在我和孩子每天晚上都玩’成语接龙’,他说话越来越有条理了。”

这种”家校共育”模式,正在大同市推广。平城区教育局局长赵刚介绍,全区32个社区托管班都与辖区小学结对,每周邀请学科带头人开展”微课堂”;社区还建立了”家长成长学院”,通过讲座、工作坊教父母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我们的目标不是’看住孩子’,而是’帮家长学会看孩子’。”赵刚说。

山东威海:托育服务链上的”民生温度”​

当李敏刷到威海环翠区望岛幼儿园的”托幼一体化”招生信息时,她的眼睛瞬间亮了——这家公立幼儿园把原本空置的小班教室改造成托位,专门接收2岁以下婴幼儿。”我家小宝1岁3个月,以前找托育机构要花3000块一个月,现在幼儿园托费只要1200,还包含早餐和下午茶。”她翻着手机里的环境照片,”教室有大落地窗,铺着软胶地垫,每个宝宝都有专属的小衣柜。”

更让她安心的是”医育结合”服务:每周三上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儿科医生会来园里,给孩子们做生长发育评估;保健老师会教家长”舌苔辨体质”,小蓝的舌苔发白,医生建议多吃山药粥;最近流感季,园里每天用紫外线消毒两次,连玩具都要用蒸汽清洗。”以前总觉得托育机构不专业,现在才知道,公立园的托班比很多私立机构还靠谱。”李敏说。

威海市的托育服务创新,远不止于”托幼一体化”。文登区杏坛社区的”邻里互助托育队”,由15名全职妈妈组成,她们轮流在社区活动室照看孩子,每天上午9点到下午4点,孩子们可以在这里玩积木、读绘本、做手工。”我家老大上小学了,老二才8个月,以前每天抱着老二做饭,现在能把老大接回来写作业,老二在社区有人看着,一举两得。”队员刘大姐笑着说。

更值得关注的是”国企领办”模式。威海市国资委牵头建设的市级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将于今年9月投用。中心面积2000平方米,设置全日托、半日托、计时托等多种服务,配备感统训练室、亲子阅读角、科学探索区。”我们引入了智能监控系统,家长通过手机就能看到孩子的实时画面;还和早教机构合作,定期开展亲子活动。”项目负责人介绍,”目标是打造’15分钟托育圈’,让每个家庭步行15分钟就能找到普惠托位。”

从”解困”到”赋能”:民生工程背后的治理智慧

这些散落在城市角落的托育故事,折射出中国民生治理的深层转变——从”解决有没有”到”追求好不好”,从”政府包办”到”多元共治”。

在金昌,社区托管班的运营资金由政府补贴、企业赞助、家长自愿捐赠共同承担;在大同,公益课堂的师资来自退休教师、非遗传承人、大学生志愿者;在威海,托育服务形成了”幼儿园+社区+国企+家庭”的立体网络。这些创新模式,既降低了服务成本,又激活了社会力量,让民生工程真正”接地气、可持续”。

更重要的是,这些措施正在重塑”育儿文化”。当家长从”焦虑看娃”转向”参与成长”,当社区从”管理角色”变为”服务伙伴”,当托育从”无奈选择”变成”品质追求”,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看娃难”的破解,更是一个社会对”儿童友好”的深度践行。

暮色中的庆平社区,张淑珍正带着孩子们唱《虫儿飞》。乐乐的妈妈王丽站在教室门口,悄悄抹了抹眼角:”以前总觉得当妈是’牺牲’,现在才明白,陪孩子长大的每一分钟,都是自己人生的’增值期’。”

风里飘来托管班孩子的笑声,穿过爬满紫藤的走廊,飘向城市的天际线。这场关于”看娃”的民生突围战,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最温暖的方式,回答了一个时代的命题:如何让每个孩子都被温柔以待,让每位父母都能体面前行。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