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圈地”新戏码:美国跟踪中国科考船背后的地缘博弈与规则霸权

美国以所谓”扩展大陆架”为由,联合加拿大跟踪中国”雪龙2″号极地科考船并宣称其”闯入”美国海域,中方回应称活动符合国际法;中俄强调北极合作不针对第三方,美国单方面扩大北极主权的行径遭国际社会质疑。

7月26日,美国海岸警卫队通过社交平台发布的一则声明,在北极圈投下一枚”舆论炸弹”。声明称,中国”雪龙2″号极地科考船”闯入”美国所谓”扩展大陆架”(ECS)边界内130海里处,并附上拍摄的船体照片。这场被美方定义为”维护主权”的行动,实则是一场披着法律外衣的地缘博弈——从单方面扩大北极主权主张,到联合盟友跟踪科考船,美国正试图用”规则霸权”重塑北极秩序。

​”扩展大陆架”的罗生门:美国如何用”自说自话”圈定北极疆域?​

要理解美国的”指控”,首先需厘清”扩展大陆架”(ECS)的国际法定义。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CLOS),沿海国可对其大陆架自然延伸部分提出主权主张,但需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大陆架自然延伸超过200海里(领海基线);二是需向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CLCS)提交科学数据并获得认可。​美国从未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却单方面宣称对北极ECS拥有”专属保护和管理权”,这种”法外特权”本身就是对国际规则的践踏。

更讽刺的是,美国此次划定的”扩展大陆架”范围,与其2023年12月单方面宣布的”北极主权地图”高度重合。当时,美国国务院在未获国际认可的情况下,将阿拉斯加以北、白令海及楚科奇海的大片海域纳入其ECS,总面积约1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加利福尼亚州)。俄罗斯国家杜马北极委员会主席尼古拉·哈里托诺夫当时便指出:”这是典型的单边主义,将破坏北极地区的稳定。”

而”雪龙2″号的”被闯入”,本质上是美国对自身”规则”的一次”验证”。美国海岸警卫队北极区指挥官鲍勃·利特尔在声明中强调:”我们通过’C-130J运输机’执行’边境哨兵行动’,确保美国水域及附近区域的安全。”所谓”边境哨兵行动”,实则是美国在北极常态化军事存在的借口——自2020年起,美军已在该区域部署P-8A反潜巡逻机、MQ-9″死神”无人机等装备,以”监测中俄活动”为名,行”圈地”之实。

​”雪龙2″号的”正常”与美国的”敏感”:科考船为何成了”眼中钉”?​

“雪龙2″号是我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破冰船,具备艏艉双向破冰能力(艏向破冰厚度1.5米,艉向破冰厚度2米),是我国参与北极科考的核心平台。此次被美国跟踪时,”雪龙2″号正执行中国第13次北极科学考察任务,计划对北冰洋海冰、海洋生态及气候变暖进行观测。​所有活动均符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公海自由”的规定——公海对所有国家开放,各国可依法开展科学研究、资源勘探等活动。

美国的”敏感”,源于北极资源的战略价值。北极地区蕴藏着全球约30%的未探明石油和13%的天然气,其中80%集中在巴伦支海和喀拉海。更关键的是,北极海底富含稀土、锂、钴等稀有金属,是生产电动汽车电池、风力发电机的核心原料。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2022年报告显示,北极未开发的矿产资源价值超1万亿美元,其中稀土储量占全球的15%。

中国的北极科考,恰好触及了美国的”资源焦虑”。近年来,中国积极参与北极事务,提出”冰上丝绸之路”倡议,与俄罗斯、挪威等国开展科考合作。2023年,中俄联合科考队首次在北极发现稀土矿床;2024年,中国与冰岛签署北极科研合作协议。这些合作被美国视为”挑战其北极主导权”的证据,因此频繁以”军事合作威胁”为由炒作。

从”单边施压”到”盟友联动”:美国构建北极”小圈子”的野心

美国的北极战略,从来不是”单打独斗”。此次跟踪”雪龙2″号,加拿大军方的”协同行动”便是典型案例。7月22日,加拿大军方联合行动中心发言人亚历山大·纳拉因称,加方派出CP-140″极光”号飞机对”雪龙2″号进行”主动监视”,并强调”雪龙2″号”不在加拿大领海内”。这种”刻意澄清”恰恰暴露了加方的真实意图:通过”监视”行动,向美国表忠心,同时为自身在北极的军事存在寻找借口。

加拿大对北极的野心由来已久。其北部领土面积占国土的40%,却因气候寒冷、人口稀少长期被忽视。近年来,加拿大政府提出”北方战略”,计划投入13亿加元升级北极军事设施,包括新建3个深水港、部署F-35战斗机。此次跟踪”雪龙2″号,本质上是加拿大在北极”刷存在感”的又一次表演——既向美国证明”盟友价值”,又向俄罗斯等北极国家展示”军事决心”。

更值得警惕的是,美国正试图将北极问题”北约化”。2023年北约峰会通过《北极战略指南》,将北极定义为”北约战略新疆域”,并宣称”任何对北约成员国北极领土的威胁,都将触发集体防御条款”。在这一框架下,美国联合加拿大、挪威等国,在北极举行多场联合军演,包括”北极边缘-2024″海空联合演习,目标直指中俄科考活动。

国际法是”遮羞布”吗?中俄如何破解美国的”规则霸权”?​

面对美国的无端指责,中国外交部多次重申:”中国北极活动始终遵循《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国际法,是和平、开放、合作的。”俄罗斯国家杜马则明确表示:”中俄北极合作不针对任何第三方,旨在促进地区可持续发展。”事实上,中俄在北极的合作完全符合国际法——两国科考船均悬挂本国国旗,活动范围在公海或俄罗斯专属经济区内,且提前向相关国家通报了计划。

美国的”规则霸权”,本质上是将自身利益凌驾于国际法之上。正如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专家卓华所言:”美国从未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却要求其他国家遵守其单方面主张,这是典型的’法外治权’。”这种霸权行径,不仅破坏北极地区的和平稳定,更暴露了美国”规则制定者”身份的虚伪性。

破解美国的”北极圈地”,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抵制。2024年,联合国大会以128票赞成、17票反对通过决议,强调北极事务应遵循《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反对任何单方面改变现状的行为。这一决议虽未直接约束美国,却为北极国家联合反制提供了法理依据。俄罗斯、加拿大、挪威等国已表示,将推动建立北极多边合作机制,抵制美国的”单边行动”。

结语:北极的未来,不应被霸权定义

从”雪龙2″号被跟踪,到美国单方面扩大北极主权,这场围绕北极的博弈,本质是两种理念的较量:一种是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另一种是”强权即公理”的霸权逻辑。中国的北极科考,是和平探索未知、推动全球气候治理的正义之举;美国的”圈地”与”监视”,则是为维护自身霸权、掠夺资源的自私行为。

北极的未来,不应被少数国家的霸权定义。正如《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序言所言:”各海洋区域的种种问题都是密切相关的,有必要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考虑。”唯有各国遵守国际法、尊重彼此主权,北极才能真正成为”和平之海””合作之海”。而美国的”北极剧本”,终将在国际社会的抵制中,沦为一场自说自话的闹剧。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