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今夏16条生命消逝:高温下的”隐形杀手”与社会的觉醒

韩国今夏因极端高温已有16人死于高温相关疾病,累计报告2900例患者,从个体防护到社会系统应对,揭示了气候危机下城市与生命的脆弱与韧性。

7月31日,韩国疾病管理厅的通报像一记重锤:自5月15日启动高温监测预警系统以来,这个东亚国家已有16人因高温相关疾病死亡,累计报告患者2900例。首尔的蝉鸣里裹着焦躁,釜山的海风里浸着黏腻,这个曾被称作”四季分明”的国度,正经历着史上最漫长的”高温炼狱”。

一、数字背后的”热暴力”:高温如何成为”隐形杀手”

在首尔江南区的全科诊所里,68岁的金淑贞老人正攥着降温贴发抖。她的病历本上写着:”热射病,体温41.2℃,意识模糊。”这是她第三次因高温入院——前两次分别在6月15日和7月8日。”以前夏天最多觉得闷,现在出门买菜都像蒸桑拿。”她的女儿李敏贞翻出手机里的天气预报,7月30日首尔最高温38.5℃,地表温度更是突破50℃,”我妈说,走在马路上,鞋底都要和地面粘住了。”

韩国疾病管理厅的统计显示,高温相关疾病患者中,65岁以上老人占比62%,户外工作者占21%,慢性病患者占17%。首尔大学医学院教授朴正雄指出:”高温本身不是直接死因,但它像一把’软刀子’,会放大基础疾病的风险。高血压患者在35℃以上环境中,血管收缩功能会下降30%;糖尿病患者出汗多,易引发脱水性酮症酸中毒;就连健康的年轻人,长时间暴露在湿热环境中,也可能出现横纹肌溶解。”

更令人揪心的是”热沉默”现象。7月20日,大邱一名52岁的快递员在配送途中晕倒,路人误以为”中暑”,直到他出现抽搐才送医,此时已错过黄金救治期。”很多人觉得’晒晒太阳没事’,但湿热环境下,人体排汗效率下降,核心体温可能在15分钟内飙升至危险值。”朴正雄教授指着实验室的温度湿度计,”当湿球温度超过32℃,人体就无法通过出汗有效散热——这才是真正的’致命阈值’。”

二、城市热岛效应:钢筋森林里的”温度陷阱”

首尔的”热岛效应”在今夏尤为明显。龙山区某商业区的红外热成像图显示,正午12点,柏油马路的温度比周边公园高出18℃,商场玻璃幕墙反射的热量让附近的便利店成了”烤箱”。气象厅数据显示,韩国主要城市的平均气温比郊区高3-5℃,而在极端高温天,这一差距扩大至8℃。

“我们的城市像块吸热的海绵。”首尔市气候政策科科长郑美善指着规划图说,”过去二十年,首尔绿地率从45%降至38%,水泥路面增加了22%。”她翻出一张1990年的老照片:汉江边的芦苇荡里,孩子们在浅滩摸鱼;如今的同一位置,高层公寓的玻璃幕墙反射着刺眼的光,行道树的树冠被修剪得只剩”蘑菇头”——这种”过度修剪”让树木失去了蒸腾降温的能力。

更讽刺的是,为应对高温安装的”降温设施”反而成了帮凶。江南区某写字楼的中央空调24小时运转,却因室外高温导致冷凝水无法排出,室内湿度飙升至80%;便利店为吸引顾客开着低温冷柜,却让门外等待的外卖骑手承受”冰火两重天”的折磨。”我们测过,骑手在38℃高温下等10分钟,体表温度会上升2℃。”外卖平台安全督导员朴俊昊说,”公司发了降温背心,但很多人舍不得穿——怕出汗弄脏,更怕耽误接单。”

三、从”个体防护”到”系统应对”:韩国社会的觉醒

面对高温的”步步紧逼”,韩国社会正在经历从”被动承受”到”主动应对”的转变。7月25日,首尔钟路区开设了全市首个”高温救助站”,配备空调、饮水机和急救药品,每天服务超过200人次。”以前老人中暑都是自己硬扛,现在社区网格员会挨家敲门提醒。”救助站负责人金美英说,”我们还给独居老人安装了智能体温监测手环,一旦超过37.5℃就会自动报警。”

企业也在调整策略。现代汽车平泽工厂将户外作业时间调整为清晨5-9点和傍晚5-8点,避开正午高温;乐天玛特超市在入口处设置”降温通道”,用雾化风扇降低顾客体感温度;甚至有建筑公司研发出”相变材料屋顶”,白天吸收热量,夜晚释放冷气,让室内温度降低4-5℃。

政府层面的动作更具标志性。7月30日,韩国国务总理主持召开”高温灾害应对特别会议”,宣布将高温预警级别从三级提升至四级(最高级),并推出”高温假”制度——户外工作者在气温超35℃时可申请半天带薪休假。环境部更启动”城市降温计划”,计划未来三年在首尔、釜山等城市种植100万棵本土树种,改造500公里”透气路面”(用透水混凝土替代沥青)。

四、气候之问:当高温成为”新常态”,我们准备好了吗?

韩国的”高温之痛”并非孤例。世界气象组织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上升1.2℃,极端高温事件发生频率是20年前的3倍。在韩国,气象厅预测,到2050年,年均高温日数将从现在的35天增至70天,湿球温度超32℃的”危险高温”天数将增加5倍。

“这不是简单的’天气问题’,而是气候危机的社会投射。”延世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李在明指出,”我们需要重新定义’宜居城市’——不是看有多少高楼大厦,而是看能否让每个市民在高温下安全生活。”他展示了一张”城市韧性指数”图表,其中首尔的”高温适应能力”得分仅为58分(满分100),远低于哥本哈根的89分和新加坡的85分。

回到金淑贞老人的病房,她的体温已稳定在37℃。女儿李敏贞翻出手机里的照片:上周末,社区组织老人在地下停车场跳扇子舞,”那里有空调,还有遮阳棚”。老人笑着说:”以前总觉得夏天要’熬’过去,现在才明白,活着就要学会和热和平共处。”

窗外的蝉鸣仍在继续,但首尔的街头已有了变化:行道树的修剪变得”留有余地”,便利店门口多了免费取用的降温贴,外卖骑手的头盔里多了小风扇。这些细微的改变,或许正是人类面对气候危机时最有力的回应——不是对抗高温,而是学会在高温中守护生命的温度。

当夜幕降临,金淑贞老人的病房亮起了灯。窗外的天空,星星正努力穿透热浪。这个夏天,韩国失去了16条生命,但也收获了16个关于生存的启示:在极端天气面前,每个个体都是脆弱的,但当社会形成合力,我们就能编织出最坚韧的”防暑网”。而这,或许就是对抗气候危机最朴素的答案。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