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涝退去,健康防线如何筑牢?专家拆解灾后防病”四步法则”

洪涝后需通过守好用水安全、清理积水灭蚊、衣物深度消毒及重点关注老人儿童等特殊人群等科学措施,筑牢健康防线,防范疾病传播。

七月的雨幕还未完全收起,南方多地已进入”洪涝模式”。强降雨裹挟着泥沙、垃圾与污染物倾泻而下,街道成河、房屋进水,不仅打乱了生活节奏,更埋下了健康隐患。央视网记者连线疾控专家,梳理洪涝灾后最易被忽视的健康风险,拆解一套科学实用的”防病四步法”,助你在风雨过后守住健康防线。

第一步:守好”入口关”——用水安全是防病的”第一道防线”​

洪涝过后,最直接的威胁往往来自”看似干净”的水。疾控专家指出,暴雨可能造成自来水管道污染,尤其是老旧小区或地势低洼区域的供水系统。管道内滞留的积水可能混入泥沙、细菌甚至化学污染物(如道路上的沥青、车辆泄漏的机油),若未经处理直接饮用或用于烹饪,可能引发腹泻、呕吐等急性肠胃炎,严重时还可能导致肝炎等传染病。

正确操作指南:​

  • 首次使用自来水前,务必打开水龙头放水10-15分钟,直到水流清澈、无异味。若管道受损严重(如出现浑浊、异味),建议暂时使用瓶装水或煮沸的水。
  • 被洪水浸泡过的蔬菜、水果,需用流动水反复冲洗(至少3遍),或去皮食用;肉类、鱼类要彻底煮熟,避免生食。
  • 家庭储存的水(如桶装水、瓶装水)要检查密封是否完好,避免二次污染;若使用井水,需先消毒(每50公斤水加漂白粉1克,搅拌后静置30分钟)。

“很多人觉得’雨水冲过的蔬菜更干净’,这是误区。”中国疾控中心环境所研究员李芳解释,雨水可能携带地表污染物(如农药残留、动物粪便),直接接触蔬菜表面会污染食物,”清洗时最好用温水加少量食盐,帮助去除农残和微生物。”

第二步:清积水、灭蚊虫——阻断”病媒生物”的传播链

洪涝退去后,低洼处的积水、房前屋后的水洼、废弃容器(如花盆托盘、饮料瓶)成了蚊虫的”温床”。登革热、乙脑、疟疾等虫媒传染病的传播风险随之升高。疾控专家强调:”积水不除,蚊虫不止;蚊虫不灭,疾病难防。”

关键行动清单:​

  • 清理”藏污纳垢”的角落​:及时清除室内外垃圾(如腐烂的水果、废弃的包装袋),疏通排水沟渠,避免污水滞留;检查花盆、水桶、废旧轮胎等容器,倒空积水并翻转放置,防止蚊虫产卵。
  • 物理防蚊+化学消杀​:室内安装纱窗、蚊帐,外出穿长袖衣裤;若蚊虫密集,可使用含氯菊酯的喷雾或电蚊拍,但需注意避开食物和儿童活动区域。
  • 重点区域加强监测​:社区需定期巡查公共区域(如公园、菜市场)的积水点,及时清理;农村地区要特别注意稻田、池塘等自然积水,可通过投放食蚊鱼(如柳条鱼)控制蚊幼虫数量。

“蚊虫幼虫在积水中只需2-3天就能发育成成虫,”广东省疾控中心病媒生物防制所所长张明提醒,”哪怕是1升的积水,也可能孳生上百只蚊子。洪涝后7天内是防蚊关键期,必须’早发现、早清理’。”

第三步:衣物床品”深度消毒”——杜绝霉菌与细菌的”二次侵袭”​

被洪水浸泡过的衣物、床单、沙发套等织物,表面可能附着大量细菌(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如霉菌)和化学污染物(如洗涤剂残留)。若未彻底清洁,可能引发皮肤感染(如湿疹、皮炎)、呼吸道疾病(如过敏性哮喘),甚至通过接触传播给家人。

科学消毒步骤:​

  • 分类处理​:耐高温的棉麻织物(如床单、被罩)可用沸水浸泡30分钟,或用含氯消毒液(如84消毒液,按1:100比例稀释)浸泡15分钟后清洗;不耐高温的化纤织物(如窗帘、地毯)建议用紫外线灯照射30分钟(距离1米内),或送专业洗衣店处理。
  • 重点部位消毒​:沙发、床架等大件家具,可用消毒液擦拭表面后,放在阳光下暴晒6小时以上(紫外线+高温双重杀菌);地毯、床垫等难以清洗的物品,可使用吸尘器先清除灰尘,再用含酒精的喷雾喷洒(酒精浓度75%效果最佳)。
  • 通风干燥是关键​:清洗后的织物需彻底晾干(避免阴干),室内保持每日通风3-4次(每次30分钟),降低湿度(控制在50%以下),防止霉菌滋生。

“霉菌孢子在潮湿环境中可存活数月,”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王芳警告,”若衣物未干透就收纳,霉菌可能渗入纤维,引发接触性皮炎;长期吸入霉菌孢子,还可能导致肺部感染(如曲霉菌肺炎)。”

第四步:关注特殊人群——老人、儿童与慢性病患者的”健康护航”​

洪涝灾后,老人、儿童和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高血压)是高风险群体。高温高湿环境会加重基础疾病,而免疫力下降更易感染疾病。专家建议,这部分人群需重点关注以下细节:

  • 老人​:避免长时间浸泡在积水中(即使穿雨靴,皮肤长时间接触污水也可能破损);家中备齐常用药品(如降压药、降糖药),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若出现发热、乏力等症状,及时就医。
  • 儿童​:避免赤脚在积水中行走(脚部皮肤薄,易破损感染);家长需检查儿童皮肤是否有红肿、水疱(可能是丹毒或接触性皮炎的早期症状);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生冷食物。
  • 慢性病患者​:糖尿病患者需特别注意足部护理(保持干燥,避免受伤);高血压患者需监测血压波动(高温可能导致血压下降,需遵医嘱调整药量);哮喘患者需远离潮湿环境(霉菌是常见诱因),随身携带急救药物。

“洪涝不仅是自然灾害,更是’健康大考’。”中国疾控中心首席专家吴尊友总结,”从用水安全到环境清理,从衣物消毒到特殊人群防护,每一步都需要科学指导和社会共治。只有每个人都成为’健康第一责任人’,才能筑牢灾后防病的全民防线。”

雨过天晴,生活逐步恢复。但洪涝留下的健康警示不应被遗忘。从一杯放净的自来水,到一次彻底的衣物消毒;从清理一个积水的水洼,到关注一位老人的血压——这些看似微小的行动,正是守护健康的关键。正如专家所言:”灾后防病的本质,是用科学知识为生活筑起’安全网’。唯有全民参与、科学应对,才能让风雨过后的家园,既安全又温暖。”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