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裹着热浪来:这个8月,南北天气在”水与火”间切换

2025年8月初,江苏、安徽等地受台风“竹节草”影响遭遇持续猛烈台风雨,同时中东部多地高温盛行,重庆、西安等地最高气温频繁超40℃,南北天气在“水与火”间切换,各地积极应对次生灾害与防暑挑战。

清晨六点,江苏盐城的老张头蹲在屋檐下,望着院子里积成小河的水洼直叹气。他刚把一楼客厅的沙发搬上台阶,后脚雨水就顺着瓦缝”滴答滴答”砸在青石板上。手机屏幕亮起,天气预报显示”今日暴雨橙色预警”——这已是今年第5次因台风”竹节草”发布的预警了。

台风”竹节草”:在苏皖大地画出”水痕地图”

“竹节草”这个名字听着温柔,可在气象云图上却是个”慢性子”。自7月30日登陆以来,它像块吸饱水的海绵,在江苏、安徽一带来回”打转”。卫星云图上,灰蓝色的云系像条湿漉漉的尾巴,从长江口一直拖到淮河岸边。

安徽芜湖的王女士今早送女儿上学,特意给孩子书包里塞了件雨衣。可走到校门口才发现,雨根本不是”下”,是”砸”。”雨点子比硬币还大,打在伞面上咚咚响。”她指着路边被风吹倒的共享单车说,”昨天社区群里说,这雨要连下三天,我家地下室去年被淹过,今天特意买了沙袋堵门。”

相比之下,江苏盐城的陈师傅更显从容。作为社区防汛志愿者,他这两天带着队员把小区低洼处的排水口挨个疏通。”7月31日晚上8点到今天早上6点,降雨量超过了200毫米。”他翻着记录本说,”你看这棵老槐树,树根周围的土都松了,我们刚用沙袋给树池加了防护。”

这场”赖着不走”的台风,让苏皖大地画出了一张清晰的”水痕地图”:江苏盐城、南通局地累计降雨量突破300毫米,安徽芜湖、安庆部分河流出现超警戒水位,南京秦淮河的水位比平时涨了1.2米。水利部门的监测数据显示,仅7月31日8时至8月1日6时,苏皖沪三地就有12个观测站出现大暴雨,其中江苏东台的海安站24小时降雨量达287毫米,相当于当地全年平均降水量的近一半。

更让人揪心的是次生灾害风险。在浙江北部山区,连续强降雨已导致3处小型山体滑坡;上海崇明的沿海堤坝外,潮位比警戒水位高出0.3米,抢险队伍正24小时巡查。中央气象台提醒,未来三天,苏皖北部、山东南部等地仍需警惕山洪、泥石流,公众应尽量避开山区道路,不要在桥洞、地下通道避雨。

高温”接力赛”:从华南到西北,40℃成”标配”

当苏皖大地还在和台风雨较劲时,另一场”热战”已在华南、西北悄然打响。8月1日中午12点,重庆解放碑商圈的地表温度已达52℃,卖凉虾的摊主老李把遮阳伞又往地上压了压:”今天的凉虾得加双倍冰,不然半小时就化了。”

这只是高温的”前奏曲”。根据中央气象台预报,8月上旬,中东部将迎来一轮”超长待机”高温:重庆、西安、郑州等城市的最高气温将频繁突破40℃,其中重庆4日最低气温预计达33℃,真正实现”昼蒸夜煮”;西安连续5天的最高气温稳定在40℃以上,连城墙根下的老人们都感慨:”往年这时候最多35℃,今年热得邪乎。”

南京的刘女士是名外卖骑手,这两天她的订单备注里多了不少”放阴凉处””多冰袋”的要求。”早上7点出门,头盔里全是汗,到中午11点,手机屏幕都烫得没法看。”她指着电动车上的温度计说,”仪表盘显示车座温度68℃,送单时得垫层毛巾,不然屁股受不了。”

高温不仅”烤”验着户外工作者,也让城市用电负荷飙升。江苏电网的数据显示,8月1日全省最高用电负荷达1.2亿千瓦,创历史新高;重庆部分区域的变压器因过载发出”嗡嗡”异响,电力工人正顶着烈日抢修。超市里的空调扇、降暑贴成了抢手货,有市民开玩笑:”今年的夏天,命是空调给的,钱包是电费单花的。”

应对”水火两重天”:从预警到生活的智慧

面对这样的天气”组合拳”,各地已启动应急响应。在江苏盐城,水利部门开启了12座大型泵站排水;在安徽芜湖,社区工作人员带着志愿者给独居老人送防汛物资;在重庆,城管部门在主干道设置了”纳凉点”,开放商场、地铁站的公共区域供市民避暑。

普通人的生活智慧也在悄然升级。南京的张阿姨把家里的防潮袋翻了出来,给衣柜里的冬衣套上”防水罩”;武汉的小吴买了台便携式小风扇,”上班挤地铁时,这小玩意儿比空调管用”;西安的火锅店推出了”冰汤圆”套餐,老板说:”天热吃火锅容易上火,搭配点冰品,顾客吃得舒服,我们也多卖点。”

气象专家提醒,8月上旬的天气舞台将呈现”南北同频”的特点:南方需继续防范台风带来的强降雨和次生灾害,北方则要做好高温防御,特别是户外作业人员要避开正午时段,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对于普通公众来说,关注天气预报、调整出行计划、准备防暑防汛物资,就是应对这场”天气大考”最实用的办法。

从台风雨的”水痕”到高温的”热浪”,8月的天气像面镜子,照见自然的威力,也照见生活的韧性。当我们学会在风雨中加固门窗,在烈日下寻找阴凉,其实就是在和自然对话——尊重它的规律,适应它的变化,然后继续认真地过好每一个平凡的日子。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