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非遗技艺触手可及:浙江非遗馆里的”沉浸式课堂”,让传统文化活成童年记忆

文章报道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暑期通过靛青白花印染、竹编等沉浸式非遗体验活动,让孩子们亲手触摸传统技艺,使传统文化”活”成童年记忆,并通过延伸活动推动非遗融入生活,展现非遗传承的活力。

七月的杭州,蝉鸣裹着热浪掠过西湖,却挡不住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里的热闹。上午9点,馆内的非遗互动体验区已挤满了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戴着红领巾的少先队员,还有陪着孩子的年轻父母。他们围在靛青白花印染的染缸前,盯着师傅手中的布料被扎成各种形状,眼神里满是好奇与期待——这个暑假,越来越多的孩子选择走进非遗馆,用双手触摸传统技艺的温度,让传统文化在沉浸式体验中”活”成了生动的童年记忆。

从”看展”到”动手”:非遗馆变身”沉浸式课堂”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坐落于西湖边,青瓦白墙的建筑里藏着100余项省级非遗项目。与传统的”展柜+说明牌”模式不同,这里的非遗体验区被设计成了”可触摸、可参与、可互动”的开放空间。

在靛青白花印染区,8岁的朵朵正踮着脚,看着师傅用棉线将一块白色棉布紧紧扎成”菊花形”。”阿姨说,扎得越紧,染出来的花纹越清晰。”她认真地记着步骤,手指模仿着师傅的手法,把布角一圈圈绕紧。旁边的桌子上,摆满了染缸、草木灰、蓝矾等工具,墙上挂着历代印染匠人的手札复印件,连空气里都飘着草木染特有的草木香。

“以前带孩子来博物馆,他总是看了就跑。”朵朵妈妈指着正在给布料解线的师傅说,”但现在不一样了——他自己动手染了一块方巾,说要送给奶奶当围裙。你看,他解线时多专注,连汗都忘了擦。”说话间,朵朵终于解开了最后一圈棉线,一块蓝白相间的”菊花印染布”在她手中展开,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上面,花纹像浮在水面的月光,惹得周围小朋友发出一片惊叹。

这样的场景,在非遗馆里每天都在上演。除了靛青白花印染,馆内还设置了剪纸、竹编、龙泉青瓷拉坯、温州瓯绣等12个非遗体验工坊。每个工坊都配备了专业的非遗传承人,孩子们可以跟着师傅学剪窗花、编竹篮、捏泥人,甚至用传统工具制作简单的陶瓷。

“我们做过统计,暑假期间,体验区的日均客流量比平时多了3倍,其中70%是12岁以下的孩子。”非遗馆工作人员小林翻着登记本说,”很多家长反馈,孩子以前觉得非遗‘老掉牙’,现在却主动问‘下次什么时候还能来’‘这个技艺能不能教我’。”

从”技艺”到”情感”:非遗体验里的文化共鸣

在竹编工坊,10岁的小宇正跟着省级竹编非遗传承人李师傅学编”小鱼篓”。他的手指被竹篾划了几道小口子,却依然咬着牙坚持:”李爷爷说,竹编要‘稳、准、匀’,我刚才编错了一根,现在重新来!”李师傅摸了摸他的头:”别急,我小时候学的时候,手被划破十几次呢。你看这竹篾,要选三年生的苦竹,太嫩容易断,太老又不够韧——这些知识,书本上可学不来。”

小宇的专注,正是非遗体验的魅力所在。与传统课堂的”填鸭式教学”不同,沉浸式体验让孩子在动手过程中,自然而然地理解非遗背后的文化逻辑。比如靛青白花印染,孩子们会明白”扎染”不仅是艺术,更是古人利用植物染料、通过物理防染原理创造的智慧;竹编则让他们懂得,每一根竹篾的选择、每一道工序的把控,都藏着对自然的敬畏与生活的巧思。

“非遗不是‘死的技艺’,而是‘活的文化’。”浙江省非遗保护中心主任王芳说,”当孩子亲手染出一块布、编成一个篮,他们会突然意识到:原来奶奶的蓝印花布、爷爷的竹编菜篮,都是祖先传下来的‘宝贝’。这种情感连接,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在非遗馆的留言墙上,贴满了孩子们的体验感言:”今天知道了染布要用草木灰,原来古人这么聪明!””我要把编的竹篮送给妈妈,她肯定会夸我!””非遗课比动画片还好玩,我想天天来!”这些稚嫩的话语,折射出的是传统文化在下一代心中的”活态传承”。

从”馆内”到”生活”:非遗体验的”破圈”之路

为了让非遗体验更贴近孩子的生活,非遗馆还推出了一系列”延伸活动”。比如,每周六的”非遗小达人”课堂,孩子们可以跟着传承人学习制作非遗手作,并将自己的作品带回家;每月一次的”非遗市集”,邀请非遗传承人摆摊,孩子们可以用自己体验获得的手作券兑换小礼品;暑假期间,馆方还联合学校开展”非遗研学营”,让孩子们在体验中完成一篇”我的非遗日记”。

“我们希望非遗不仅能‘进馆’,更能‘进生活’。”王芳说,”比如,教孩子用靛青染一块手帕,他们可能会主动要求给家人做礼物;学编竹篮后,他们可能会跟着爷爷去山上选竹子——这些‘课后行动’,才是非遗传承的真正落地。”

这种”馆内体验+生活实践”的模式,正在产生连锁反应。杭州某小学的班主任李老师告诉记者:”班里有几个孩子参加了非遗体验课,现在经常在课间讨论‘今天染了什么颜色’‘下次要编什么图案’。他们的家长也说,孩子回家后会主动帮忙做家务,说‘要像非遗传承人一样认真’。”

结语:当非遗成为”童年伙伴”,文化传承便有了根

在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的出口处,记者遇到了刚结束体验的11岁女孩小诺。她手里捧着自己染的”星空印染布”,眼睛亮晶晶的:”阿姨说,这块布可以用来做书包的罩子。我打算把它送给同桌,因为她总说我的书包不好看。”

小诺的话,道尽了非遗体验的意义——它不仅让孩子学会了一门技艺,更让他们在与传统文化的互动中,找到了情感的共鸣与表达的方式。当非遗从”博物馆里的展品”变成”孩子手中的作品”,从”遥远的记忆”变成”身边的陪伴”,传统文化便真正”活”了起来。

正如一位非遗传承人在接受采访时所说:”我们保护的不是‘老物件’,而是‘活的文化’。当孩子们用手触摸非遗的温度,用心灵感受非遗的魅力,他们就会成为文化传承的‘火种’——今天的一块蓝印花布、一个竹编篮,或许就是明天文化自信的根基。”

夏日的风穿过非遗馆的雕花窗棂,吹动着墙上孩子们的非遗作品。那些蓝白相间的印染布、精巧别致的竹编篮、色彩鲜艳的剪纸,正静静诉说着一个古老文明与年轻一代的对话。在这里,非遗不再是”过去时”,而是”进行时”;传统文化不再是”教科书上的文字”,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这,或许就是非遗体验最动人的意义——让文化传承,从”被看见”到”被热爱”,从”被保护”到”被延续”。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