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人寿”牌照陨落”:一场持续五年的合规困局,折射保险业监管红线

文章报道华夏人寿保险因数据造假、客户信息不实、虚假宣传、违规挪用资金等多项严重违规行为,被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吊销业务许可证,原董事长李飞、总经理赵子良等23名责任人遭罚款、撤销任职资格等处罚(含李飞、彭晓东终身禁业),凸显保险业”合规经营”的监管红线与行业警示意义。

2025年8月1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的一纸罚单,在保险行业掀起不小的波澜——华夏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因多项严重违规行为,被吊销业务许可证;原董事长李飞、总经理赵子良等23名责任人被处以232万元罚款,其中11人被撤销任职资格,7人被禁止进入保险业,李飞、彭晓东更被处以”终身禁业”的重罚。

这场始于2020年的监管风暴,历经五年多的调查与整改,最终以”吊销牌照”的终局,为华夏人寿的合规困局画上句号。而这场风波背后,不仅是单一机构的经营溃败,更折射出保险行业在快速扩张中暴露的合规短板,以及监管层”零容忍”的态度。

五年违规路:从”数据造假”到”资金滥用”的系统性溃败

华夏人寿的违规行为,并非偶然的”操作失误”,而是一场涉及业务全链条的系统性违规。根据监管通报,其核心问题集中在四大领域:

其一,财务数据”注水”成常态。华夏人寿在报送的报告中存在大量虚假记载和重大遗漏,包括虚增保费收入、隐瞒赔付支出、虚构投资收益等。例如,2021年至2022年期间,其通过”阴阳合同”方式,将部分短期健康险包装成长期储蓄型产品,虚增保费规模超20亿元;同时,将本应计入赔付支出的医疗案件费用,违规计入”其他应收款”,累计隐瞒赔付金额达5.3亿元。

其二,客户信息”失真”埋隐患。为冲刺业务规模,华夏人寿部分分支机构默许代理人伪造客户签名、虚构投保意愿,甚至利用已故人员信息”空转”保单。2023年监管部门抽查发现,其某分公司12%的个人寿险保单存在”代签名”问题,3%的保单投保人联系方式为虚假信息,严重侵害消费者知情权。

其三,产品宣传”夸大其词”误导市场。华夏人寿曾推出一款”分红型终身寿险”,宣传页标注”预期年化收益率5.5%-7%”,但实际结算利率长期低于3%;另一款”重疾险”则宣称”覆盖120种重大疾病”,却被监管认定为”仅包含银保监会规定的28种核心重疾”。此类虚假宣传导致超5000名消费者投诉,部分客户因预期收益落差引发退保纠纷。

其四,资金运用”脱实向虚”酿风险。为追求短期利润,华夏人寿将大量保险资金违规投入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等领域。2020年至2021年,其通过信托计划、资管产品等渠道,向某房地产企业输送资金18亿元,该企业后续因债务违约导致华夏人寿计提坏账超10亿元;另有3.2亿元保险资金被挪用至关联企业,用于非保险类投资。

这些违规行为的背后,是华夏人寿长期以来”重规模、轻合规”的经营理念。一位接近华夏人寿的内部人士透露:”前几年公司为了冲市场份额,给分支机构下达了‘保费增长率不低于30%’的硬指标,基层为了完成任务,不得不‘打擦边球’。”这种激进扩张模式,最终让华夏人寿陷入”合规漏洞-监管处罚-声誉受损-业务萎缩”的恶性循环。

监管”组合拳”:从接管到吊销,五年整治的”闭环”

华夏人寿的危机,并非突然爆发。早在2020年7月,原银保监会就因华夏人寿”偿付能力持续低于监管红线(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仅58%,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112%)”、”关联交易管理混乱”等问题,对其实施为期一年的接管;2021年7月,接管期限延长至2022年7月。

接管期间,监管部门发现华夏人寿的问题远比表面更严重:其关联交易涉及23家关联方,累计交易金额超50亿元,其中12笔交易未按规定披露;公司治理结构失效,董事会、监事会长期缺位,实际控制人通过”代持”方式规避监管;更关键的是,其核心业务系统存在”数据篡改”功能,部分分支机构可通过后台修改保单状态,掩盖真实经营情况。

2022年7月接管到期后,监管部门并未”松绑”,而是启动了更严格的整改程序。2023年,瑞众人寿保险有限责任公司获批开业,并与华夏人寿签署《业务及资产负债转让协议》,受让其截至2022年底的业务、资产及负债。这一举措被视为”风险隔离”的关键——通过将华夏人寿的优质业务转移至瑞众保险,避免风险向行业扩散。

但即便如此,华夏人寿自身的违规问题仍未解决。2024年,监管部门在复查中发现,华夏人寿仍未完成对虚假保单的清理(仍有8.7万份问题保单未整改),且部分分支机构继续存在”虚列费用”行为。最终,在2025年8月的罚单中,监管部门以”报送虚假报告””客户信息不真实””虚假列支费用””违规运用资金造成重大损失”四项核心违规,对其作出吊销业务许可证的处罚。

行业警示录:合规是保险机构的”生命线”

华夏人寿的”牌照陨落”,在保险行业引发强烈震动。多位业内人士表示,这不仅是单一机构的”咎由自取”,更是对整个行业的警示——在监管趋严、消费者权益意识觉醒的背景下,”野蛮生长”的时代已经结束,合规经营才是保险机构的生存之本。

对消费者而言,华夏人寿的案例强化了”买保险要看资质”的认知。瑞众保险相关负责人提醒:”消费者在购买保险时,应优先选择资质齐全、合规记录良好的机构;若遇到可疑宣传,可通过银保监会官网‘保险机构查询’系统核实公司信息。”

对行业而言,此次处罚传递出明确的监管信号:保险姓”保”,必须回归保障本源。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表示:”我们将持续强化对保险机构的穿透式监管,重点打击数据造假、虚假宣传、资金挪用等‘顽疾’,坚决维护保险市场秩序和消费者合法权益。”

对从业者而言,华夏人寿的”终身禁业”案例敲响了职业操守的警钟。某保险经纪公司合规总监表示:”保险从业人员必须坚守‘合规底线’,任何‘短期利益’都抵不过‘终身禁业’的代价。只有敬畏规则,才能走得更远。”

结语:从”陨落”到”重生”,保险业的合规之路

华夏人寿的故事,尚未完全落幕。尽管其业务许可证被吊销,但其持有的保单仍由瑞众保险承接,近百万客户的权益得到保障;其部分管理人员的”终身禁业”,也为行业树立了”违规必惩”的标杆。

正如一位保险行业观察家所言:”华夏人寿的‘陨落’,不是终点,而是行业走向成熟的起点。当‘合规’成为机构的生存基因,当‘消费者权益’成为经营的最高准则,中国保险业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监管的”长牙带电”与市场的”优胜劣汰”中,我们有理由相信,类似华夏人寿的合规困局,终将成为行业记忆中的警示录;而真正以”保”为本、以”信”立业的机构,终将在市场中走得更稳、更远。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