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下第一村”的辉煌到负债400亿的困境,吴仁宝去世12年后,华西村正通过产业转型、文旅融合等探索新生之路。

2025年6月的江南,梅雨季的雨丝裹着水汽,落在华西村的青瓦白墙上。村口那座标志性的”天下第一村”石牌坊,在雨幕中依然醒目,只是牌坊下的游客比十年前少了大半。72岁的老村民赵金福撑着油纸伞站在牌坊前,望着远处曾经机器轰鸣的钢铁厂区——如今那里只剩几栋空置的厂房,外墙爬满了青苔。他叹了口气:”老书记要是还在,怕是要蹲在村头抽半宿旱烟。”
一、穷山坳里的”救星”:吴仁宝的”土办法”改写命运
1972年的华西村,是太湖平原上最典型的贫困村。12个小自然村散落在河道两侧,村民们守着人均不足半亩的”补丁田”,一年到头啃红薯喝稀粥。24岁的吴仁宝刚当上村支书时,站在村头的破戏台子上喊”要让全村人吃饱饭”,底下有人泼冷水:”咱这破村子,连县里的救济粮都要排队领,你能翻起什么浪?”
但吴仁宝有股子”死磕”的劲头。他带着村干部用三个月时间,一锹一镐疏通了村里淤塞的17条河道,把零散的田块整合成200亩整片良田。为了解决灌溉问题,他带着村民用竹筐挑土,肩磨破了裹上布条继续干,硬是在低洼地上垒起30座砖砌排水渠。”那时候老书记的手,指甲缝里全是泥,冬天冻得像胡萝卜。”赵金福回忆起当年修河道的场景,眼眶微微发红。
填饱肚子只是第一步。1978年,当全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吴仁宝却带着村民开了三天三夜的”诸葛亮会”。他指着村头的旧仓库说:”分田到户是好事,但咱们村地少人多,光靠土里刨食,一辈子还是穷。不如把劳动力集中起来办工厂,走’集体致富’的路子。”
这个决定在当时堪称”惊世骇俗”。村民们围着村部的八仙桌争论:”办工厂要本钱,咱们连饭都吃不饱,哪来的钱?””机器设备那么金贵,咱庄稼汉能玩得转?”吴仁宝拍着胸脯表态:”本钱我带着干部们去县里化缘,设备我去上海旧货市场淘。要是亏了,我吴仁宝拿全家口粮抵!”
1979年春天,华西村的第一间工厂——华西五金加工厂在破庙里开张了。12台从上海旧市场淘来的车床,20多个村民像捧宝贝似的擦了又擦。赵金福成了第一批工人,他记得第一次领工资时,攥着35块钱的票子,手直发抖:”那是我爹娘种三年地都挣不到的钱!”
二、”天下第一村”的辉煌:从”农民万元户”到”亿元村”
1980年代,华西村的工厂像滚雪球般冒出来。纺织厂、钢铁厂、铝型材厂……到1990年,华西村已经是全国首个”亿元村”。1994年,华西集团成立,旗下企业超过40家,年产值突破40亿元。村民们住进了统一规划的二层小楼,每户配齐彩电、冰箱、空调,村里还建了学校、医院、电影院,连自来水都是免费供应的。
“那时候村里比城里还热闹!”原华西钢铁厂车间主任王建国回忆,1990年代末,他的月工资已经达到3000元,是城里普通工人的5倍。每年春节,村民们开着新买的桑塔纳回家,村头的停车场停得满满当当。华西村的女婿成了周边乡镇姑娘们最向往的选择,彩礼都要比别村高出一截。
吴仁宝的”土办法”也被总结成经验:坚持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宜工则工、宜农则农”的产业布局;”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的治村理念。1999年,”华西村”股票在深交所上市,成为”中国农村第一股”;2004年,华西村人均年收入突破10万元,相当于当时全国农民人均收入的40倍,”天下第一村”的名号彻底响彻全国。
三、时代的错位:当”老经验”遇上新经济
转折发生在2010年前后。赵金福记得,2012年春节,村里的年轻人突然多了起来——不是回来过年,而是带着行李要走。”小宇(他儿子)说,在村里工厂上班,一个月工资才4000块,去苏州电子厂能拿8000,还能学技术。”更让他不安的是,曾经让华西村引以为傲的钢铁厂,开始连续亏损。”听说现在市场上钢材论吨卖,利润比以前薄了十倍不止。”
吴仁宝在2013年3月去世前,曾在村民大会上坦言:”我老了,跟不上时代了。”这句话成了华西村由盛转衰的注脚。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3年,华西村的核心产业钢铁业利润率从8%暴跌至1.2%,纺织业则因劳动力成本上升和环保压力,订单量缩减了60%。而此时,长三角地区的民营经济正迎来爆发式增长,互联网、新能源、高端制造等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华西村的集体经济模式却因决策集中、转型缓慢,逐渐陷入”大而不强”的困境。
2016年,华西集团负债总额突破400亿元,资产负债率超过60%。曾经让村民骄傲的”亿元村”,不得不开始变卖资产:先是出售旗下的酒店、商场,后来连核心的钢铁厂股权也部分转让给江阴市国资委。2020年,华西村进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原来的”人人持股”模式调整为”按贡献分配”,但年轻一代村民对集体的归属感已大不如前。
四、2025年的华西村:在转型中寻找新生
如今的华西村,正在经历着一场静悄悄的变革。村东头的旧钢铁厂区,已经被改造成”华西工业记忆园”,保留着当年的老机床和车间标语,成了红色旅游景点;村西头的生态农业园里,智能温室大棚种植着有机蔬菜,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村头的”华西创客空间”,入驻了20多家科技型小微企业,年轻的创业者们讨论着人工智能和跨境电商。
32岁的李雪是华西村”新生代”的代表。她大学毕业后回到村里,创办了一家智能家居公司。”小时候总觉得村里的工厂是铁饭碗,现在才明白,不创新就要被淘汰。”她的公司在2024年拿到了A轮融资,产品主打农村市场的智能安防系统,”华西村有完善的供应链和产业基础,这是我们的优势。”
村委会主任吴协恩(吴仁宝之子)在接受采访时坦言:”现在的华西村,已经不是当年的’天下第一村’,但我们正在探索一条新的共同富裕之路。”他指着村口的规划图介绍,未来五年,华西村将重点发展文旅融合、智慧农业和高端制造三大产业,目标是到2030年实现村集体收入突破50亿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万元。
暮色中的华西村,灯光依然璀璨。赵金福带着孙子在村头的文化广场散步,小孙子举着无人机拍夜景:”爷爷,你看,那个大屏幕上在放老书记的故事!”广场上的电子屏里,吴仁宝穿着蓝布衫的身影再次出现:”华西村的未来,要靠你们年轻人。”老人驻足看了很久,轻声说:”是啊,时代在变,但有些东西不能变——踏实肯干、抱团取暖,这是咱华西村的根。”
从”天下第一村”到负债400亿,再到如今的转型重生,华西村的故事折射出一个时代的变迁。它告诉我们:任何发展模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唯有顺应时代潮流、勇于改革创新,才能在时代的浪潮中站稳脚跟。而对于华西村来说,真正的”天下第一”,或许不在于曾经的经济总量,而在于那份始终未变的奋斗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