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动漫IP撞上传统街区:上海国际动漫月里的”情绪经济”新范式

文章报道上海举办首届国际动漫月,吸引数十万海内外观众,通过动漫IP与传统餐饮、零售、文旅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情绪消费场”,带动周边产品、酒店餐饮等消费热潮,成为城市经济增长新支点。

8月的上海,空气里浮动着焦糖味的奶茶香与印刷品特有的墨香。豫园九曲桥畔,穿着洛丽塔裙的少女举着手机,对着”簪花娘子”主题的动漫灯牌拍照;南京路步行街上,”原神”联名的奶茶店前排起长队,年轻男孩捧着限定杯套的饮品,嘴角沾着奶盖;而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为期17天的首届国际动漫月正迎来日均10万人次的客流——这场以”动漫”为名的狂欢,早已超越了单纯的”二次元聚会”,演变为传统产业与新兴经济深度融合的”情绪消费场”,撬动着城市经济的新增长极。

一、从”漫展”到”城市事件”:动漫经济的流量裂变

上海国际动漫月的首日,国家会展中心的安检口就排起了长达500米的长队。19岁的林小棠攥着提前一周抢到的VIP票,背包里装着刚买的”赛博朋克”主题痛包和限定款手办。”我从杭州坐高铁来的,昨晚就到上海了。”她指着场馆内人头攒动的”原神””鬼灭之刃””间谍过家家”展区,眼睛发亮,”这里不仅是看展,更像是和全世界的动漫同好一起‘过节’。”

这样的场景,在往年的上海并不常见。但2025年首届国际动漫月的官方数据显示:三大主题漫展(国漫、日漫、欧美漫)累计吸引海内外观众超50万人次,其中30%来自长三角以外地区,15%为海外游客;周边产品销售额突破8000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30%;场地周边3公里内的酒店预订量同比激增475%,部分网红民宿的房价从800元/晚涨至3000元/晚仍一房难求。

这场”流量风暴”的背后,是动漫经济从”垂直圈层”向”大众消费”的跨越。

过去,动漫被视为”小众文化”,其消费群体主要是14-25岁的Z世代。但如今,随着国漫崛起(如《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国奇谭》)、日漫IP长线运营(如《海贼王》《鬼灭之刃》)以及欧美漫改影视的渗透(如《蜘蛛侠:纵横宇宙》),动漫的受众边界被不断拓宽。上海国际动漫月的策展方负责人透露:”我们的观众画像显示,25-35岁的‘泛二次元’群体占比达45%,他们不仅为IP付费,更愿意为‘体验’买单——比如购买主题咖啡券、参加角色声优见面会、打卡动漫主题快闪店。”

更关键的是,动漫经济的”情绪价值”被深度挖掘。林小棠的话道破了本质:”买周边不是为了‘实用’,而是为了‘归属感’。当我穿着和‘初音未来’同款的裙子,和同样喜欢她的人一起逛展,那种‘被理解’的感觉,比商品本身更珍贵。”

二、传统产业的”二次元改造”:从”卖产品”到”卖故事”

动漫经济的火爆,不仅带动了周边、餐饮、住宿等直接消费,更推动了传统产业与动漫IP的深度融合。在上海的大街小巷,这种融合已从”营销噱头”演变为”产业升级”的常态。

餐饮:老字号的”青春突围”​
豫园的”南翔馒头店”是上海百年老字号,以蟹粉小笼包闻名。但在2025年国际动漫月期间,这家店的菜单上多了一道”限定款”——”哪吒虾饺”。粉色的虾饺皮上印着哪吒的Q版头像,咬开后是虾仁与蟹粉的鲜甜。”我们和《哪吒之魔童降世》IP方合作,设计了这款联名点心。”店长王阿姨介绍,”原本担心年轻人不喜欢传统点心,结果年轻人为了‘打卡’专门来吃,连带着普通虾饺的销量都涨了30%。”

类似的案例在申城随处可见:沈大成的”玉桂狗”青团、老正兴的”赛博朋克”本帮菜、大壶春的”间谍过家家”生煎……传统餐饮品牌通过动漫IP的”年轻化包装”,成功吸引了Z世代的关注。数据显示,动漫月期间,参与联名的餐饮门店客流量平均增长120%,客单价提升25%。

零售:从”卖商品”到”卖场景”​
南京路步行街的”动漫主题快闪店”成了年轻人的新打卡点。这家由”原神”IP授权的快闪店,不仅有角色立牌、限定周边,还设置了”风之花”主题拍照区——地面铺满粉色花瓣,背景是3D投影的”璃月港”夜景。”我们不只是卖手办,更是卖‘沉浸式体验’。”快闪店负责人李女士说,”顾客可以穿上‘旅行者’的服装拍照,参与‘寻宝’游戏赢取周边,甚至用‘璃月通用货币’购买特调饮品。”

这种”场景化消费”正在重构零售逻辑。过去,动漫周边店的核心是”商品陈列”;如今,”体验”成为核心竞争力。上海某动漫周边品牌创始人透露:”我们的快闪店单店日均销售额可达50万元,其中70%来自体验项目(如角色合影、DIY手作),而非单纯的商品销售。”

文旅:城市IP的”二次创作”​
动漫经济的影响,更延伸至城市文旅领域。上海的”黄浦江夜游”推出了”动漫主题航线”,游船上装饰着《罗小黑战记》的”小白”、《伍六七》的”梅花十三”等角色模型;上海博物馆与《中国奇谭》合作,推出”文物拟人化”主题展览,将青铜器、书画等文物转化为动漫形象;甚至上海的地铁、公交、出租车也换上了动漫”皮肤”——2号线列车的车窗贴着《鬼灭之刃》的”日轮刀”图案,71路中运量的车身绘制着《间谍过家家》的”约尔太太”。

这种”城市空间的动漫化”,本质上是将动漫IP转化为城市的”文化符号”。正如上海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所言:”动漫不仅是娱乐,更是城市的‘情绪名片’。当年轻人因为喜欢一个动漫IP而来上海,他们会顺便打卡外滩、吃小笼包、逛豫园——这就是‘动漫经济’对城市文旅的带动效应。”

三、”情绪消费场”的经济逻辑:从”冲动消费”到”价值认同”

动漫经济的火爆,最终指向一个核心命题:当Z世代成为消费主力,他们的”情绪需求”如何转化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在经济学中,”情绪消费”指的是消费者为满足情感需求而进行的非必需消费。而在动漫领域,这种消费被进一步细化为”身份认同消费”(通过购买IP周边确认自己的”二次元身份”)、”社交货币消费”(通过分享打卡内容获得群体认同)、”情感补偿消费”(通过动漫IP的美好形象缓解现实压力)。

上海国际动漫月的消费数据印证了这一点:周边产品的复购率达35%(远高于普通商品10%-15%的复购率),其中”限量款””联名款”的溢价率高达200%-500%;快闪店的”拍照打卡”行为中,70%的顾客会在社交媒体分享,带动二次传播;而参与”角色见面会”的观众,后续购买该IP其他产品的概率是普通观众的4倍。

这种消费逻辑的背后,是Z世代的”价值认同”需求。林小棠的话颇具代表性:”我买‘初音未来’的周边,不是因为好看,而是因为她和我是同一类人——我们都喜欢音乐,都相信‘平凡人也能发光’。”

对于传统产业而言,抓住这种”情绪需求”,意味着从”生产导向”转向”需求导向”。上海某老字号糕点品牌的市场总监坦言:”过去我们只关注产品的‘好吃’,现在我们更关注产品的‘故事’。比如‘玉桂狗’青团,我们不仅调整了口味,还设计了‘和玉桂狗一起做青团’的手工课,让消费者在品尝的同时,感受到‘陪伴’的温暖。”

四、未来展望:动漫经济如何成为”城市经济新支点”?

上海国际动漫月的成功,为传统产业与新兴经济的融合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但要真正将”动漫经济”打造成城市经济的”新支点”,仍需解决三个关键问题:

第一,IP的”长线运营”能力。​​ 动漫IP的价值不仅在于短期流量,更在于长期的”用户粘性”。上海需要培育更多本土原创IP(如《中国奇谭》《时光代理人》),同时引进国际优质IP,形成”老中青”结合的IP矩阵。

第二,产业的”协同创新”能力。​​ 动漫经济与传统产业的融合,需要打破”各自为战”的壁垒。例如,动漫IP方、传统企业、文旅部门、互联网平台需建立数据共享机制,精准匹配用户需求。

第三,政策的”引导支持”能力。​​ 政府可以通过设立”动漫经济专项基金”、举办”国际动漫产业论坛”、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等方式,为产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结语:当动漫成为城市的”情绪底色”

在上海国际动漫月的尾声,一位来自成都的动漫爱好者在朋友圈写道:”以前觉得上海是‘魔都’,现在发现它更是‘漫都’——这里的每一条街道、每一家店铺,都在讲述着关于热爱与梦想的故事。”

这句话,道尽了动漫经济的本质:它不仅是一场关于”二次元”的狂欢,更是一次关于”情感连接”的经济实验。当传统产业学会用动漫的”情绪语言”与年轻人对话,当城市学会用动漫的”文化符号”讲述自己的故事,动漫经济终将成为撬动经济增长的新支点,让城市在传统与创新的碰撞中,焕发出更鲜活的生命力。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