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通过真实案例与科普解读,警示海边游玩需警惕外表艳丽却剧毒的鸡心螺(芋螺),系统介绍其致命毒性机制、识别特征及急救要点,强调“不触碰、不误食”的安全准则以避免致命风险。

八月的三亚亚龙湾,海水像被揉碎的蓝宝石,在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我赤着脚踩在细软的白沙滩上,手里提着个印满椰子树的帆布包,正弯腰捡拾一枚扇形的紫贝壳——这是我给闺蜜准备的生日礼物,她说要串成风铃挂在窗前。
“小夏!快过来看这个!”同行的摄影爱好者阿杰突然压低声音喊我。他半跪在潮线附近,指尖悬在一枚巴掌大的贝壳上方,像在观察什么珍宝。那贝壳呈柔和的奶油白色,表面布满细密的螺旋纹,顶部点缀着几缕淡粉色的条纹,真像咬了一口的冰淇淋甜筒。
我刚要凑过去,旁边写生的老画家突然直起腰:”姑娘,可别碰那东西。”他的调色盘还搁在沙滩上,画笔沾着钴蓝色颜料,”我在三亚画了三十年海,见过太多被这种’漂亮贝壳’送进医院的游客。”
阿杰的手悬在半空:”不就是个普通海螺吗?”
“普通海螺的壳口没这么锋利。”老画家放下画笔,慢慢走过来,”你看这壳口,边缘像刀刃似的——这是鸡心螺,也叫芋螺,海洋里的’毒针射手’。”
我的后颈突然泛起凉意。记忆里刷到过的短视频突然闪回:某个潜水员捂着手腕痛苦呻吟,医生说毒素发作时”像被一万根烧红的针同时扎”。而此刻,阿杰指尖的那枚”冰淇淋甜筒”,正随着海浪轻轻晃动,壳缝里似乎有半透明的液体在反光。
一、藏在彩虹壳里的”生物武器库”
鸡心螺,这个学名Conidae的海洋生物,是海洋中最致命的掠食者之一。全球800多种芋螺中,约40种对人类有致命威胁,其中最危险的食鱼型芋螺,毒液毒性是响尾蛇的50倍——要知道,响尾蛇咬伤致死率约为10%,而大型食鱼芋螺的一次蜇刺,足以让一个成年人在30分钟内停止呼吸。
它们的致命武器藏在”冰淇淋甜筒”的尖端。当你凑近观察时,会发现鸡心螺的壳顶有个微微凸起的”小尖”,那是它平时缩在壳里的”毒牙”。这根毒牙是中空的角质结构,尖端比头发丝还细,却能以每小时100公里的速度弹射(相当于高铁加速时的速度),瞬间穿透潜水手套甚至薄潜水服。
更恐怖的是毒液的成分。科学家从芋螺毒液中分离出超过100种肽类毒素,这些毒素能精准攻击人体神经系统的”通信系统”:有的阻断钠离子通道,让神经信号无法传递;有的抑制钾离子流动,导致肌肉无法收缩;还有的干扰钙离子调控,让心脏和肺部”断电”。曾有研究人员做过类比:”就像同时剪断了手机的电源线、信号塔和Wi-Fi,整个人体系统会瞬间崩溃。”
去年在菲律宾薄荷岛,一名25岁的潜水教练就遭遇了这样的”系统性断电”。他在珊瑚礁区调整装备时,脚趾不小心碰到了藏在沙里的鸡心螺。据他回忆,被刺瞬间先是剧烈的灼烧感,”像有人往脚趾里灌了滚烫的岩浆”,接着双腿突然失去知觉,他挣扎着想游回岸边,却发现手臂也抬不起来了。”当时我盯着海面的阳光,清楚地数着浪花打在脸上,却连挥手求救的力气都没有。”幸运的是,同伴及时发现并送医,他才捡回一条命。
二、比毒牙更隐蔽的”温柔陷阱”
很多人以为,只要不主动触碰鸡心螺就能安全。但事实上,这种生物的危险远不止”被刺”这么简单——它们的毒液耐高温,普通烹饪根本无法分解。
2023年夏天,福建漳州曾发生过一起集体食物中毒事件。某海鲜排档推出”特色海螺粥”,二十多名食客吃完后出现头晕、呼吸困难等症状,送医后确诊为鸡心螺毒素中毒。调查发现,摊主误将混获的鸡心螺当作普通芋螺处理,而毒素早已通过消化道黏膜进入血液。
“鸡心螺的毒素分子很小,即使煮沸半小时也不会变性。”中国海洋大学海洋药物研究所的王教授解释,”更麻烦的是,不同种类芋螺的毒素成分差异极大,有些食虫型芋螺的毒素对成年人可能只是引起皮疹,但对过敏体质的人可能引发过敏性休克;而食鱼型芋螺的毒素剂量,足够让50公斤的成年人在1小时内死亡。”
去年我在三亚第一人民医院采访时,遇到过一位误食鸡心螺的游客。他当时在夜市买了”辣炒海螺”,吃了两口觉得味道鲜美,没想到半小时后开始浑身发麻。”我感觉舌头像肿成了棉花,呼吸越来越费劲,最后连手机都拿不住了。”幸好抢救及时,他才脱离危险。医生告诉他,手术台上取出的胃内容物里,确实有鸡心螺的残壳,”那些漂亮的花纹,在油锅里炸过之后还是能辨认出来。”
三、海边游玩必备的”保命指南”
如何在海边安全避开鸡心螺?老画家给我看了他整理的”三看”口诀:
一看壳形:鸡心螺的壳呈圆锥形或鸡心形,壳口狭长且边缘锋利,像被刀削过的瓷片。普通海螺的壳口多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状,边缘圆润。
二看花纹:大多数鸡心螺外壳色彩鲜艳,有明显的条纹、斑点或网状花纹,比如”大理石芋螺”像撒了金粉的大理石,”地纹芋螺”的壳面有深褐色螺旋纹,极具迷惑性。但也有少数种类颜色朴素(如某些食虫型芋螺),所以不能仅凭颜色判断。
三看栖息环境:鸡心螺喜欢躲在珊瑚礁缝隙、海草床边缘或潮间带的沙砾中,白天常将身体缩在壳里,只露出壳口观察周围;夜间则伸展触须捕食。如果看到沙滩上有”半埋在沙里、壳口朝上”的贝壳,千万不要用手去拨弄。
如果不幸被鸡心螺蜇伤,记住”黄金五分钟”急救法:
- 立即撤离:第一时间远离事发区域,避免二次蜇伤。如果是在潜水,缓慢上升不要慌乱,防止减压病。
- 固定伤肢:用止血带或绳子在伤口近心端(靠近心脏的一侧)5-10厘米处轻扎,减缓毒素扩散(每15分钟放松1分钟,避免组织坏死)。
- 记录特征:尽可能拍下鸡心螺的照片(包括壳形、花纹、壳口细节),这对医生判断毒素类型至关重要。如果螺体还在,用塑料袋密封保存。
- 紧急送医:拨打120时明确告知”疑似鸡心螺蜇伤”,途中保持伤肢低于心脏水平,避免毒素随血液加速扩散。目前国内部分三甲医院已备有特异性抗芋螺毒素血清,但需在2小时内使用效果最佳。
四、这些”美丽陷阱”也要警惕
除了鸡心螺,海边还有几种容易被误判的危险生物:
- 箱水母:透明如果冻,触须长达3米,毒液可在3分钟内溶解人体细胞;
- 石头鱼:背鳍带毒刺,外形像珊瑚石,被刺后疼痛剧烈可能休克;
- 绣花脊熟若蟹:外壳有鲜艳花纹,俗称”红螃蟹”,毒素能导致神经麻痹。
老画家说得对,大海的美需要敬畏。我们在享受赶海乐趣时,最好遵循”三不原则”:不触碰不确定的生物、不食用来源不明的海螺、不独自前往人少的礁石区。毕竟,那些藏在彩虹壳里的”温柔陷阱”,可能正用最美丽的外表,等待着下一个”好奇的猎物”。
离开亚龙湾时,我把捡到的紫贝壳送给了酒店的工作人员。她笑着说:”这种贝壳在本地叫’白蝶贝’,是珍珠的母贝,可安全啦。”我望着远处波光粼粼的海面,突然想起老画家的话:”真正的海边浪漫,不是把危险带回家,而是记住大海的温柔与力量。”
愿每个热爱大海的人,都能在潮起潮落间,收获属于自己的安全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