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旱直击:百年不遇的”烤”验与粮食安全的破局之路

河南遭遇1961年以来最严重干旱,高温少雨致全省超半数气象站点重度及以上干旱,部分特旱,玉米等秋粮作物生长关键期受重创,农户面临减产困境,全省通过紧急灌溉、科技指导、资金支持等措施抗旱保秋,此场干旱也凸显极端气候对粮食安全的威胁,促使思考加强水利建设与推广气候适应性农业技术来应对未来类似灾害。

“我这辈子没见过这么旱的天!”河南周口的老农李建国蹲在龟裂的玉米地里,指尖捻着干枯的玉米叶,眼眶泛红。在他身后,原本应该郁郁葱葱的百亩玉米田,如今却像被火舌舔舐过一般,玉米秆瘦得像”烧火棍”,叶片卷曲发黄,部分植株甚至已经枯死。这场自1961年以来最严重的干旱,正在中原大地上演着一场关乎粮食安全的生死考验。

一、百年大旱:触目惊心的灾情图景

7月的河南,热浪滚滚。气象数据显示,全省平均气温达30.5℃,较常年偏高3.2℃,创下61年来最高纪录。更令人揪心的是,7月以来全省平均降水量仅81毫米,较常年减少一半以上,驻马店等地7月降水甚至不足10毫米。在漯河市临颍县,农民王建军指着干涸的机井说:”打了30年的井,头一回见底!”

这场干旱呈现出三大特征:

  1. 极端高温:全省平均气温突破历史极值,多地连续多日超过40℃;
  2. 降水锐减:豫南地区降水量不足常年三成,部分气象站降水量创历史新低;
  3. 持续时间长:从春播开始持续至今,打破同期干旱持续时间纪录。

地下水位骤降更为严峻。由于持续抗旱灌溉,平原区地下水位较去年同期下降3.81米,周口、商丘等地部分机井完全干涸。在驻马店西平县,农民不得不从十几里外调水灌溉,每亩地的灌溉成本飙升至300元以上。

二、农业危机:玉米”秃尖”背后的减产困境

当前正值玉米生长的关键期——抽雄吐丝至灌浆阶段。但持续的高温干旱让玉米遭遇”灭顶之灾”:

  • 授粉受阻:高温导致花粉活性下降,玉米出现大面积”秃尖””缺粒”现象;
  • 植株枯萎:部分玉米秆高度不足正常年份的三分之二,叶片卷曲发黄;
  • 籽粒干瘪:灌浆不足导致玉米棒明显偏小,预计单产下降三至五成。

周口市扶沟县的种粮大户张志强算了一笔账:”一亩地光灌溉电费就200多元,浇了4遍水,玉米棒还是比往年小一圈。按现在的长势,每亩至少减产300斤。”更令人担忧的是,干旱还波及花生等作物,果针下扎困难,预计也将面临减产。

在豫南地区,部分地块的玉米已经绝收。农民李大姐看着枯死的玉米秆,声音哽咽:”种子化肥投入了200多块,现在连本都收不回来。”据农业部门初步估算,全省秋粮可能面临10%-15%的减产风险。

三、抗旱图景:从”浇地保苗”到科技突围

面对严峻旱情,河南全省上下正展开一场抗旱保秋的攻坚战:

  1. 紧急灌溉:累计浇灌1.24亿亩次,受旱地块普遍浇灌2-4遍;周口、驻马店等地新打应急井1.88万眼,调引黄河水支援;
  2. 科技抗旱:推广滴灌、喷灌等节水技术,实施”一喷多促”(叶面肥+杀虫剂)增强作物抗逆性;采用无人机扰动、竹竿赶粉等人工辅助授粉技术;
  3. 政策支持:省财政紧急下拨2000万元抗旱资金,预拨1亿元”一喷多促”专项资金。

在商丘市睢阳区,种粮合作社引进的智能灌溉系统大显身手。”通过土壤墒情监测,精准控制灌溉时间和水量,比传统方式节水40%。”合作社负责人王伟说。而在新乡市,农技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采用”早晚小水勤浇”的灌溉策略,最大限度减少水分蒸发。

四、破局之路:从抗旱救灾到长效防灾

这场百年大旱暴露出农业生产中的深层问题,也为未来粮食安全敲响警钟:

  1. 水利设施短板:部分农田灌溉设施老化,抗旱能力不足;
  2. 气候适应性不足:传统种植模式应对极端天气能力较弱;
  3. 成本压力凸显:持续抗旱推高生产成本,影响农民收益。

专家建议从三方面构建长效防灾体系:

  •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田水利网络,提升灌溉效率;
  • 推广耐旱品种:加大抗旱玉米、花生等作物品种的研发推广;
  • 发展智慧农业: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精准灌溉和灾害预警。

在周口市郸城县,种粮大户刘伟已经开始调整种植结构:”明年打算增加耐旱作物种植比例,同时建设小型蓄水池。”这种主动适应气候变化的思路,或许代表着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

河南这场百年大旱,不仅是对农业生产的一次严峻考验,更是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契机。正如省农业农村厅负责人表示:”我们要把这次抗旱救灾的过程,转化为提升农业抗灾能力的实践,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道路上迈出更坚实的步伐。”当秋收时节来临,这片经历过”烤”验的土地,必将孕育出更加坚韧的希望。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