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聚焦当前年轻人中比“不结婚”更严峻的低欲望现象,揭示其在消费、社交、婚育等领域的消极表现,剖析经济压力、代际创伤及单一社会评价体系等深层成因,并呼吁通过社会支持与观念转变帮助年轻人重拾对生活的期待与热情。

上海静安区的一家24小时便利店,凌晨三点依然亮着暖黄的灯。我蹲在冷藏柜前挑关东煮时,听见收银台后的姑娘小声嘀咕:”今天热食又剩了三分之二,明天该和店长说少订点包子了。”
她叫小雨,26岁,来上海打工五年。手机屏幕亮起,是她刚收到的工资到账通知——扣除房租、外卖、奶茶钱,余额只剩3276元。”以前总觉得要拼命买房、结婚、生小孩,现在觉得…能活着就不错了。”她低头搅动着关东煮的萝卜,汤勺碰在瓷碗上发出清脆的响,”上个月同学聚会,本科时最积极的班长说’这辈子不结婚不生子’,我们都愣了,他说’养自己都够累,何必再绑个人一起累’。”
这个夏天的深夜便利店,像一面镜子,照见了当代年轻人最真实的生存状态:他们不再疯狂追逐”人生必选项”,不再为”三十岁该有的样子”焦虑,甚至连”努力就能成功”的信念都在慢慢瓦解。这种比”不结婚”更深刻的变化,正从一线城市的出租屋蔓延到县城的奶茶店,从985毕业生的朋友圈渗透到职校学生的聊天群——当”低欲望”不再是个别选择,而成为集体生存策略,我们终于看清:压垮年轻人的,从来不是某一件具体的事,而是无数件”努力也没用”的日常。
一、从”必须拥有”到”可有可无”:年轻人的欲望清单正在清零
凌晨五点,北京国贸写字楼的保洁阿姨开始打扫。她经过23层的茶水间时,看见实习生小林正蹲在垃圾桶旁吃凉透的外卖。”姑娘,这饭怎么不热?”阿姨顺口问。小林头也不抬:”热了味儿更怪,反正也没胃口。”
这份在别人眼里”光鲜”的互联网实习,小林已经干了三个月。月薪6000元,除去2500元的房租(和人合租的次卧),剩下的钱要付通勤费、外卖、偶尔的聚餐。”上周和同事去吃日料,人均300,我吃了两口就想走。”她翻出手机相册,里面存着二十多张未吃完的外卖订单,”以前觉得’吃’是享受,现在只觉得是任务。能填饱肚子就行,好吃不好吃有什么关系?”
这种对”享受”的钝感,正在年轻人的生活里全面渗透:
- 消费降级:小红书”百元内过一周”话题阅读量超2亿,”临期食品””二手奢侈品””平替彩妆”成了搜索热词。某连锁奶茶店数据显示,2024年客单价15元以下的饮品销量同比上涨47%,而38元以上的”仪式感特调”销量暴跌32%;
- 社交倦怠:95后”断舍离”社交圈的比例达63%,”周末只想宅家”成为普遍选择。某剧本杀店老板苦笑:”以前周末要排三场,现在周三就开始闲,年轻人宁愿刷短视频也不愿出来见人。”;
- 婚育无感:民政部2024年数据显示,25-30岁群体结婚登记占比从2018年的42%降至28%,而”不婚不育”相关话题在小红书的互动量是”备婚攻略”的5倍。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低欲望不是”被迫躺平”,而是”主动选择”。24岁的设计师阿杰放弃了年薪30万的互联网大厂offer,选择在杭州开一家手工皮具工作室。”以前觉得必须赚大钱、买大房,现在发现每天做自己喜欢的事,赚的钱够买咖啡、交房租,已经很满足了。”他的工作室只有8平米,墙上挂着顾客定制的钥匙扣,”有个姑娘说,她买这个不是为了用,是想支持我这种’不赶时间’的人。”
二、”努力无用论”的温床:压垮年轻人的不是某件事,而是所有事
为什么这届年轻人会集体”熄灭欲望”?答案藏在无数个”努力也没用”的日常里。
杭州某重点中学的心理老师陈芳,最近接待了越来越多”空心病”学生。”他们成绩优异,目标明确,却突然在高考前说’不想考了’。”她翻开学生的日记本,有段话刺痛了她:”我每天学16个小时,周末补课,暑假研学,可我妈说’考不上985就对不起我’。可就算考上985,我又能怎样?我爸是程序员,996到腰椎间盘突出;我妈是老师,补课到喉咙发炎。他们说’努力就能成功’,可他们自己怎么没成功?”
这种”代际创伤”正在形成恶性循环:父母辈用”吃苦=成功”的模式活了大半辈子,却发现自己的孩子连”吃苦”的机会都在消失——房价涨了30年,工资涨了3倍;教育内卷从幼儿园开始,家长群里”鸡娃”消息24小时不停;职场”35岁危机”提前到28岁,年轻人还没攒够首付,就要担心失业。
更残酷的是,社会评价体系正在变得单一而功利。某招聘平台调研显示,68%的企业在面试时会问”婚育计划”,52%的HR承认”更倾向招男性”;某婚恋APP数据显示,”有房有车”仍是80%女性的择偶硬指标,而”情绪价值””兴趣爱好”的提及率不足15%。
当”成功”被简化为”有房有车有娃”,当”幸福”被定义为”月入五万升职加薪”,年轻人终于明白:他们拼命追赶的”人生标准答案”,可能根本不存在。
三、比”拯救生育率”更重要的,是给年轻人一个”可以期待的未来”
面对年轻人的低欲望,社会的反应曾陷入两极:一方呼吁”严惩躺平言论”,另一方倡导”尊重多元选择”。但真正的破局,或许藏在更具体的行动里。
成都的”青年社区”给出了新范本:政府联合企业改造旧厂房,建成租金低于市场价30%的租赁住房,配套共享厨房、自习室、健身房;引入”时间银行”,年轻人照顾独居老人可兑换养老服务;开设”技能交换市集”,程序员教老人用手机,退休教师辅导年轻人考公。
“以前总觉得’躺平’是消极,现在发现,年轻人需要的不是’被激励’,而是’被看见’。”社区运营经理小吴说,搬来的年轻人里,有人开始在社区开手工课,有人组队做旧物改造,”他们不是没有欲望,只是需要一个出口,让自己的努力被看见、被珍惜。”
企业的改变也在发生。某互联网公司取消”大小周”后,员工离职率下降了22%;某制造业龙头推出”育儿假共享”,允许父母双方灵活分配假期;某奶茶品牌把”应届生管培生”的晋升周期从3年缩短到1年半,”我们要的不是’拼命加班’,而是’愿意和企业一起成长’的人。”HR总监说。
更重要的是,社会开始重新定义”成功”。B站UP主”手工耿”用废铜烂铁做”无用发明”,收获2000万粉丝;作家班宇在《逍遥游》里写”普通人的快乐”,登上畅销书榜;短视频平台”农村生活”类内容播放量超百亿,”种瓜得瓜、养鸡下蛋”的日常,成了最治愈的流量密码。
回到凌晨三点的便利店,小雨终于吃完了最后一串鱼丸。她收拾好垃圾,对收银员说:”明天我要去买盆多肉,放在窗台上。”收银员愣了一下,笑着说:”我也要买,咱们比谁的多肉长得好!”
暖黄的灯光里,两个年轻人的影子叠在一起,投在贴满”今日特价”海报的墙上。那里还贴着一张手写的便签:”生活或许很难,但总有一些小事情,值得我们期待。”
这或许就是答案:当社会不再用单一标准绑架年轻人,当努力能换来看得见的回报,当”平凡生活”重新被赋予尊严——低欲望的迷雾终会散去,而属于这代人的、更真实的人生,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