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胖东来超市在40℃高温下为外勤员工配备空调服等防暑物资,折射出户外劳动保障缺失问题,其可复制的防暑方案证明企业保障员工权益并非难事,呼吁更多企业主动担责、政府完善监管。

一、烈日下的示范:胖东来的防暑“组合拳”
在河南,当当地连续遭遇 40℃高温的炙烤时,胖东来超市成为了户外劳动者权益保障的一面旗帜。面对如此恶劣的高温天气,这家企业没有丝毫犹豫,为外勤员工配备了一系列全套防护措施,其中包括内置风扇的空调服、充足的冷饮补给以及科学的分时轮岗制度。
这一举措犹如在炎炎烈日中为员工撑起了一把把清凉的保护伞。空调服的出现,让外勤员工在户外工作时能够感受到一丝凉爽,有效缓解了高温带来的不适。冷饮补给则及时为员工补充因高温而流失的水分,维持身体的水分平衡。分时轮岗制度更是充分考虑了员工的身体状况,合理安排工作时间,避免员工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
二、数据背后的隐忧:户外劳动保障的系统性缺失
当网友们热议胖东来基层员工月薪 9000 元是否符合市场规律时,我们更应该将目光聚焦在其背后所折射出的户外劳动保障系统性缺失这一严峻问题。全国每年因高温作业导致中暑的案例超过 6 万例,其中 80%发生在基础岗位。这些基础岗位的劳动者,如建筑工人、快递员、外卖骑手等,他们在高温下辛勤劳作,却往往缺乏必要的劳动保障。
以快递员和外卖骑手群体为例,调查显示仅 12%的从业者自费购置过降温设备。这充分暴露出多数企业在户外劳动保障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保障措施仅仅停留在发放绿豆汤等原始阶段。与胖东来的防暑方案相比,这些企业的做法显得相形见绌。胖东来的岗位补贴模式具有可复制性,其员工流失率低于行业均值 60%,这一数据有力地证明了合理投入能够转化为用工稳定性。企业对员工的关怀,不仅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满意度,还能够降低员工流失率,为企业带来长期的经济效益。
三、成本与责任的考量:企业为何不愿投入
值得玩味的是,被网民热捧的空调服网售均价仅 280 元,对于企业来说,完全承担得起批量采购。然而,更多企业却宁愿承担用工荒风险,也不愿增加基础岗位保障投入。这背后反映出的是企业对成本的过度考量和对员工责任的缺失。
对比日本建筑行业强制执行的“高温停工令”,国内《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虽明确 40℃以上停止露天作业,但监管盲区导致政策沦为摆设。当某车企流水线工人被曝出车间温度达 45℃仍持续生产时,更凸显了制度落地的困境。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往往忽视了员工的生命健康和安全。他们认为增加劳动保障投入会增加成本,降低利润,却没有意识到员工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保障员工的权益能够为企业带来更长远的利益。
四、可借鉴的经验:其他企业的防暑实践
胖东来的操作证明,防暑不是技术难题,而是态度问题。京东物流早给分拣员配降温背心,海底捞后厨安装空调后员工效率提升 17%。这些企业的成功经验表明,只要企业有意愿,就能够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必要的劳动保障。
京东物流为分拣员配备降温背心,有效降低了分拣员在高温环境下的工作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海底捞在后厨安装空调,不仅为员工创造了舒适的工作环境,还使得员工效率提升了 17%。这些企业的做法值得其他企业学习和借鉴。企业应该认识到,保障员工的权益不仅是一种社会责任,也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五、现有法律框架下的企业作为:胖东来的启示
那些质疑胖东来作秀的人应该看看现实:建筑工人还在用湿毛巾绑头降温,保洁阿姨的三轮车上连个遮阳棚都没有。重点不是冰晶盒能用几小时,而是终于有企业把底层劳动者当人看了。胖东来基层工资结构:基础薪资 5000 + 高温补贴 1500 + 绩效奖金,分解下来都是可操作方案。
这表明在现有法律框架下,企业完全可以做得更多。与其等政策强制,不如企业主动作为。一个快递站点配十件空调服不过三千块,比员工中暑住院的误工成本划算多了。高温津贴每天 15 块的标准七年没变过,买瓶冰水都不够。企业应该从自身的长远利益出发,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员工提供必要的劳动保障。
胖东来给员工配备空调服等防暑措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它让我们看到了企业在户外劳动保障方面的责任和担当,也让我们反思现有劳动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希望更多的企业能够以胖东来为榜样,关注员工的权益,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共同推动劳动保障事业的发展。同时,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强监管,完善政策,确保劳动者的权益得到切实保障。